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80969
大小:58.2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29
《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途径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导致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也有学生个人因素,其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是重要的内在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摆正就业心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竞争力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164-03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渐提高,求职门槛也在不断
2、提升。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才是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一、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当代就业环境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方面,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到社会基层就业中国每年有五六百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投出几百上千份简历,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
3、企业却招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才。要破解这一结构性难题,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学生必须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零开始,从基层开始,才能学到更多东西,在基层工作中锻炼自身、完善自我,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换来将来的成功。要在日常教育中开设相关讲座,渗透基层工作的好处,也要把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有信心去基层就业。(二)引导学生放宽就业选择范围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对社会的充分了解与认识,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一定要与自己的所学专业相符,而这样往往会因为一直纠结于“专业对口”的问题而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
4、机。针对此种情况,大学生应该放宽眼界,扩大就业选择范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实际上企业和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主要看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有些职位对专业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应聘者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良好的可塑性便能胜任。企业要求从业者有好的软性能力,譬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而与专业技能不同,软性能力基本上都无法通过专业、证书、学历来衡量。(三)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在全国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目标是在2010—2012年三年内引领45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并且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可享受优惠,
5、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由此可见国家对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与支持。创业的精髓是自立自强、自我奋斗,而大学提高教育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恰恰应大力提倡这种精神。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举办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二、提升个人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无法与社会发展进程和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
6、键在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拓展知识面,形成综合性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习专业相关知识为主,知识储备相对单一。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学生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拓展多方面知识,丰富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平时的课余时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当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拓展的综合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形成综合性知识结构,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二)提高就业基本技能1•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当前的就业市场,创新性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创新
7、能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专门的创新能力短期培训班或者以全校性公开课的形式,集中教育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同时,高校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专业创新潜力,在多次活动中形成创新的习惯,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创新意识,并能够将其渗透在所从事的专业当中。2•加强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总感到这个社会和自己想象的大不一样,对一些社会人文知识甚是不了解,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感到束手无策,成了所谓的“书呆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
8、因是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应开设相关文化素质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内掌握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踏入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调研活动,从社会中收获直观的认识。另外,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相关的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