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

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

ID:41659146

大小:68.3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29

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_第1页
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_第2页
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_第3页
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_第4页
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测评题型解析——以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作者:倪晓琴作者简介:倪晓琴,浙江省徳清县逸夫小学(313200)o原文出处:《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2018年第20181/2期第23-26页内容提要:阅读测评既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也要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教师基于教材编写阅读测评题时,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尊重学情,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同时述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实际需要,区别题型,注意测评侧重点,突出语言案例的分析,让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期刊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

2、年05期词:阅读/测评/教材/文本最近浏览了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测评题,发现两个特点:一是阅读材料主要是教材文本与课外文本的累加,题量与分值权重基本各占50%;二是关于教材文本的测评题偏重于〃记忆、积累",〃理解、运用"的测评几乎都放在课外文本上。其中第二个特点似乎在向学生宣布:对于课文,只需要背诵精彩语段、记忆人物特点即可,不需要深刻理解,也不需要研读其表达方法以及实践运用……若这样的测评题泛滥,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不觉让人担忧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

3、应该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因此,阅读测评既要发挥其诊断功能,也要突出其“以评促学"的发展功能。我们要在测评中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从题型中发现阅读的方法,锻炼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认知,激发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的文本资源,编写具有诊断与发展功能的阅读测评题呢?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一谈实践心得。一、"了解运用"型:内化语文知识,淡化概念突岀运用《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岀: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句式

4、修辞、标点符号、工具书使用常识、文化常识等等。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与运用练习中进行,均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来展开。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案例的阅读和感悟,了解语文知识的大致概念与用法,然后经过实践运用内化为语文能力。因此,关于语文知识的阅读测评题的编写,主要突出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提供具体的语言案例;二是不测知识概念,侧重学习运用。【案例1】阅读语句,根据提示写句子。1.《草虫的村落》: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提示:这个句子中”……"表示什么

5、?请根据这种用法,用上"……"写一句话)2.《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印第安人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月旨的幽香。(提示:相同的句式连续岀现三次或更多次,就是”排比”。你也试着写一句)题1的测评核心是考查学生对省略号基本作用的了解及其运用。该题避免了简单粗暴的做法——让学生直接写出省略号的作用——其作用很多学生能意会但无法正确言传,而是站在学情角度,引导学生从语句的阅读中了解感悟省略号的作用,鼓励学生把意会的东西用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题2的测评重点是对排比句的了解及模仿运用。该题没

6、有让学生判断句子的修辞方法,而是充分尊重教材的特点——教材中从未出现过修辞的概念,因此用提示语解释什么是”排比””并鼓励学生模仿运用。以上两道测评题,涉及不同的语文知识,凸显了语文知识类题型的评价要求,淡化知识概念的考查,突出语言案例的分析,让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充分尊重教材与学情,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与内化。二、〃联系理解"型:联系相关文本,理解含义丰富积累《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如何来考查学生的理

7、解能力呢?方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语句的含义。这种方式适用于含义极其深刻的语句,比较适合初中学段的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倾向于用另一种形象的语言来解释语句,这是一种接近于类比推理的思维形式。那么,教师在编写理解类的阅读测评题时,是否也应顺势而为呢?【案例2】L"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这句话岀自《》这篇课文,〃悄悄地"一词写出了雨的特点。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诗句:(1)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8、。()(3)池池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两道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到了古诗句。题1借助教材文本《山雨》(六年级上册)中的语句来进一步理解《春夜喜雨》(六年级上册)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方式把同册教材中的文本联系起来,既考查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也渗透了古诗句在现实的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意识,可谓一举两得。题2则借助学生陌生的古诗句,加深他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在古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