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69830
大小:62.4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8
《中医内科学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内科学讲稿教材:土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章节:第一章,第三节(湿阻)P37上课时间:一、概述(-)定义: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胶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湿阻为病,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表现亦不一样,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由丁•木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故以病机命名。(-)源流《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九“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Z,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付肿
2、、胸腹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九“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篇九主要讨论外湿致病所产生的各种症状。“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湿家这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治疗上提出微发汗,利小便,通阳化气等。并提出治疗湿病耍忌过汗、过利小便及用火攻。过汗过利小便会使湿气未去,津液己伤,火热内攻,与湿相合,口J引起发黄或赃I血等病变。《景岳全书。传忠录》:“伤于湿者,下先受Z。若道路冲风冒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湿沾衣,此皆湿从外入者也
3、OOOOO如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临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两方面阐述湿邪致病的机理,“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温病条辩。中焦》:“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三)范围湿阻为病,可见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反应亦不一致,本节湿阻所论仅涉及湿阻中焦脾胃,故西医学中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辩证论治。二、证候特征突出表现是重、闷、呆、腻、濡。肢休困重。闷:脫腹痞闷。呆:纳食乏味呆滞。M:舌苔厚腻。濡:
4、脉濡。三、病因病机了解病因病机前,首先了解湿邪的特性及其致病特点: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其致病特点为:1•病势缠绵,病情氏,病位固定不移。2•湿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脾为阴土,脾气易为湿邪所困,脾运不健,湿浊内生。“伤脾宵Z阳者,十常八九,伤脾宵Z阴者,十居一二。”3.湿性粘滞重浊,故致病多出现头部肢体沉重,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苔厚腻等。病因病机r寒化证-►湿阻y热化证感受雾露水湿]湿困脾胃,脾运不健湿邪伤人(外湿)I饮食不节水湿内停,阻滞中焦(内湿)丿四、诊断要点(一)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其发
5、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冇关。(二)临床表现以全身乏力,四肢困重,胸闷胶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三)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可在正常范围五、鉴别诊断1、湿阻主要与湿温相鉴别:相同点:两者病因都与湿邪有关,病位主要在脾胃,但各有不同。不同点:湿温属温病范畴,外感热病之一,多发于长夏暑季,感受暑温、湿热之邪,邪留恋于气分,进而传变营血,病势缠绵而病程长,变证较多而病情较重,主要症状为发热稽留不退,身重而痛,胸脱痞闷等。湿阻病因以湿邪为主,湿阻屮焦,一般传变很少,变证不多,病情较轻
6、,症状以脾胃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脫腹痞满,食少纳呆,头身重,不发热,舌苔腻,脉濡等。六、辩证论治(-)辩证要点:主要辩寒热。寒湿证:身重而恶寒,皖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澹,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冇热,脫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原则一是祛湿、再则运脾,此为治疗湿阻的两个主耍环节。化湿、燥湿、利湿是本病的重要治法。治湿中风药、燥药、利湿药最常用。但由于湿有寒化热化的不同,故临证时应区别。(三)分证论治1.湿困脾胃症状:(1)肢休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
7、闷腹胀、纳呆、便澹;(2)口屮粘腻,或形寒;(3)舌苔口腻,脉濡。治法:芳香化湿方药:鬣香正气散。整香、紫苏、陈皮、口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一一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一一渗淡利湿;桔梗一一宣通肺气;甘草——什缓和屮;生姜、红枣——温宵健脾。临床应用:口有甜味者:加佩兰;兼食滞暧腐吞酸者:加山楂、神曲、鸡内金;腹胀便澹者:合平胃散;兼表证寒热者:加荆芥、防风。2•湿热中阻症状:(1)四肢困重,朕痞闷似痛,口苦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2)或有发热,汗岀而不退;(3)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
8、湿方药:王氏连朴饮。黄连、山梔苦寒清热化湿;法夏、厚朴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和中清热临床应用可加滑石、鲜荷叶、慧及仁;亦可吞服廿露消毒丹。3.脾虚湿滞症状:(1)四肢困乏,皖腹痞闷,便澹、乏力;(2)脫痞喜按,厌油腻;(3)舌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治法:健脾化湿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廿草健脾益气;木香、砂仁和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