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42165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7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口技》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口技》说课稿汉川市刘家隔镇杨水湖学校王中保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阅读课《口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一直沿袭传统的“串讲法”,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执教文言文“举步维艰”。近年来,我们刘家隔中心初中积极推行以“三点一练”为模式的新课改教学教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串讲模式,通过教师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发挥小组合作作用,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有趣、有味和有效,让课堂飘扬
2、读书声、欢笑声、鼓掌声。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口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传统文言文。文章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2、能熟练流利朗读课文,并能背诵;3、学习本文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叙中有描写、叙议有结合、首尾有照应、侧面有烘托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
3、运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依据时间线索,背诵课文,提高学生背诵课文的能力;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辩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感受口技及其他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重点:字词的疏通与积累;感受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并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二、学情分析:《口技》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与语感,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
4、吃力。同时,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另外,口技这种艺术形式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多有表现(如孩童的学犬吠、鸡啼、蛙鸣等),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既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也是让语文课堂飘扬读书声的基本要求。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四、学习方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在课本上做记号用红色笔迹)。3、小组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五、教学设计:一、
5、激趣导入(约3分钟)开始的导入,我采用了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播放我国现代著名的口技艺术大师牛玉亮的口技表演,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内涵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种民族传统的艺术瑰宝我国现在仍有传承人在发扬光大。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叫声或自然界的其他声响。这种活动既让学生明白艺术其实来源于生活,又能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掌声和笑声。在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我顺势导入: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里面的艺人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位口技艺人高超
6、的技艺吧。二、检查“导学案”,解决字词句的释义与译文(约12分钟)。“导学案”是我们刘家隔中心初中实施“三点一练”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由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编制的一些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的预习题与要求。“导学案”的使用,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作用尤其明显。《口技》这篇课文我设计的导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查阅资料,了解以下问题(1)口技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2)楚剧和黄梅戏的发源和流传是怎样的?(3)你知道汉川的善书吗?2、字词音形义的疏通;3、朗读课文(
7、课前的初步要求是熟练流利);4、试着写出课文中部分原句的大意,继而说说课文的译文;5、初步思考几个问题。三、课文再读与背诵(约8分钟)对于课文诵读我首先是分段落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打分制的课堂评价,然后全班齐读。课文背诵则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将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展示出来,让学生以此为线索来背诵课文。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既有效的解决了课后习题,让学生掌握了背诵课文的方法,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四、小组合作、质疑探究(约12分钟)此环节由各小组先质疑,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
8、究,然后汇报交流,教师则在此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发言作及时的点评和补充更正。为了防止学生信马由缰,我事先也设计了几个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质疑,我就因势抛出。1、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A、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B、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A、响声大作,由少而多。B、百千齐作,应有尽有。2、文中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