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民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教育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挑战,未雨绸缪。我国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第四,贸易进出口额位于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位于世界第一.创新决定价值:以iPod为例生产分工获得价值美国整体设计$229日本设计60G硬盘$67中国组装60G硬盘$3消化吸收创新方面日本引进是1,再创新是5韩国引进是1,再创新是8我国引进是1,再创新是0.0752008年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出口导向型经
2、济增加了它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依赖程度,加剧了市场行情急剧波动时的政治经济风险”全球化——机遇、挑战和危机全球化为现代化的进程创造了大量机遇,但也造成了不断增长的不平等现象和风险。世界竞争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强势国家和强权政府利用各种优势,极大地扩展其政治影响,各种不平等的鸿沟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正处于被持续边缘化的危险之中。全球化——机遇、挑战和危机全球化造成了新的文化渗透态势:青年们倾心于消费文化和跨国生活方式,使他们脱离自己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同时一些人在文化冲突与社会排斥的双重压力下
3、产生失态和暴力。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流行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基本生存环境。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人才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在2008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会上指出,党的十七大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基础
4、教育尽快转移到注重内涵、提高质量上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目前课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即实施阶段课改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课程设计、文本制定实验试点、全面实施制度建设、常规运行课程论学者辛德尔等人归纳出了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回顾我们历次课程改革(有的是教育革命),在实施上,采用的一直是单一的忠实取向。由此建立起来的以学校、教师忠实执行统编教材为标志的课程运行机制,一直延用到现在。目前正在进行的课改,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
5、不同,它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仍然延用课改实施的忠实取向机制,那就难以落实课改目标由此看到,新课改要求的培养目标和我们传统的课程实施机制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这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改实施中的突出矛盾。确立校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形成新的课程实施的运行机制,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课程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研究性的实践过程。而且主要是以校为本的.
6、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以校为本,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在教育中,如果牺牲一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来培养和保护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自己定会把这些失去的“知识”加倍地找回来;但是,假如牺牲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甚至牺牲健康、身心与美德,用来让学生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这些失去的兴趣、爱好、热爱不仅会使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失去生命和光彩,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促使他们彻底失去学习、探索、创造的
7、动机和愿望。因此,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并不是什么边缘之物,它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教育参考》06年8月,P20)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目标的改革,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体现课改理念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动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而不是特别关注某一部份学生.要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确立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自立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8、基础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因此不应把知识注入学生的头脑之中,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以教育之火点燃学生的学习之火。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今天,合作不单是一种学习方式,还应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现今社会只有彼此会作,和谐相处,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共同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营造一个鼓励学习,团结合作,滋养德性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环境给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学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