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从迷茫走向澄清

教案从迷茫走向澄清

ID:41447143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4

教案从迷茫走向澄清_第1页
教案从迷茫走向澄清_第2页
教案从迷茫走向澄清_第3页
教案从迷茫走向澄清_第4页
教案从迷茫走向澄清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案从迷茫走向澄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教案的几个问题——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的发言韩惊鸣什么是教案?通常意义上的教案,是指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其内容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教后记等。我们有时发现,教案写得好,不一定讲得好,不一定效果好;一个普通的教师,使用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教案,却讲不出优秀教师的效果,说明纸上的东西并不一定起决定作用。我们平时说的教案,是写在纸上的教案,是显性的教案,看得见的教案;还有隐

2、性的、看不见的教案。其实,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是隐性的教案,而不是显性的。这就引出第一个问题:一、隐性教案隐性教案包括的内容很多,这些都难以写在显性教案中。具体有:1.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等等,这些理念影响着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些隐性的教案都看不到,但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学效果。2.专业水平举一个例子。一首简单的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3、》)这里的“行人”不是一般行路人,而是背井离乡的羁旅之人。我问过我的学生,很多同学都说不上。还有,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里的行人是出征从军的人。再举一例。南唐后主李煜有一首著名的词叫《虞美人》。全词是这样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是什么意思?鉴赏5者多认为此句把“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来写,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雕栏玉砌应犹在”——“物是

4、”,“只是朱颜改”——“人非”。俱将“朱颜”解作“人”,殊不知这一错已是千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栏:栏杆;砌:台阶;颜:门楣。可见“栏”、“砌”、“颜”是建成一座宫殿的三个不同部分。站在宫殿正前方,顾盼得“栏”,俯视得“砌”,仰观得“颜”,此三者同列于一句之中,是很自然的事。再观句中所运用的“应……只是……”的行文结构,也决定了“雕栏”、“玉砌”与“朱颜”的紧密关系。故将“朱颜”解作“人”,而游离于“雕栏”、“玉砌”所指的宫殿本身之外是不合适的。“朱颜”可解作“红色的门楣”,但就本词而言还可以引申一下,引申为挂于“朱颜”位置的横匾

5、。“只是朱颜改”的“改”,更也,“朱颜改”指换了横匾,就像水泊梁山的“聚义厅”被改成了“忠义堂”。殿依旧,匾还悬,题已更,“雕栏、玉砌”的“在”与“朱颜”的“改”,这“宫在名改”不正是亡国后的正常现象吗?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据前之“雕栏”、“玉砌”可直解“朱颜”为“楣”,据后之“改”可引申“朱颜”为“匾”。至此,李煜《虞美人》之“朱颜”二字破解毕。从这个例子看出专业水平的重要性。很多教案上写的都是课本上的或者教学参考书上的,由于内容探讨的深度和广度,显性的教案里都看不到。3.教学机智课无定课,教无定法。学生课堂提出奇怪的问题,提出

6、教师备课时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时,怎么办?绝对不能避而不答,也不能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没用,那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总是说,“我们下课再说吧”。要把这些“教学意外”当成重要的教学资源。这就涉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4.口语水平和教态教师课堂语言的表现力和教态,都会影响教学过程和效果。不必要的口头禅、习惯性的不雅动作,都可能影响教学。这些都写不在教案中,但却实实在在是“教案”的组成部分。5.个人修养有的教师因为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去做,或者学生做了老师不让做的事,辱骂或者嘲讽学生,有的老师因此甚至一节课都不讲了。这些

7、都写不在教案上。既然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不在显性的教案上,而在隐形教案上,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备课视野。二、备课视野备课视野应该首先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前沿的知识和理论、修养、教学技能等。拿文学赏析课来说。与一个文本相关的文学、语言、艺术、伦理、政治、哲学、宗教等都是文学教师的备课范围。备课视野类似于“拔起萝卜带起泥”的“泥”。有一个理论叫“冰山原理”。课堂所讲的内容其实是水面上浮起的八分之一,那八分之七就在水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5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

8、0倍,以便能够应付欲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