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417068
大小:56.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4
《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几点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几点思索摘要: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课堂里根本就没有兴趣学习英语,昏昏欲睡,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互动,使得英语教学陷入困境。鉴于这种现状,在教学中必须探索出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态度;课外活动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的信心英语,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头疼课,他们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缺乏理性,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有限,所以我们教师应用通俗恳切的言语为学生解读家长的艰辛、家长的期望、知识
2、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先付出后收获”的心态,激发他们“做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我曾利用时间,对我们班的学生讲过:不要说每天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你的父母和老师,只要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摸着自己的心口,觉得自己一整天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对得起自己的起早贪黑就可以了。我也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周围的事情告诉我的学生们: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促使他们为自己的前程而奋斗拼搏。二、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和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教
3、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别出心裁,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每堂课,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做到形式丰富,使每个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1.巧妙设计教学活动(1)合作型活动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学习必然要采用合作的形式。这种活动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能够达到较好的语言教学效果。(2)趣味化活动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所以,课堂活动应力求趣味性。(3)生活化活动“教育即生活”,我们
4、要让学生在一个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的、有真实感的知识。2•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直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直观教具的出示比课本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室内的人、桌椅、门窗、学生的身体部位都可以利用。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学习四季的变化时,我们可以在课件中为他们展示一年四季的图片,让其说出一年四季的特点。看到美丽的图片,他们被深深吸引,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了新课的学习。3•分层教学,
5、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提问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取得成功的愿望,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爱好和特点,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调动起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绪。做到对A层学生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工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与浅讲多练,掌握必要的基
6、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环境,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增进他们对英语语言国家的了解,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学生特点的英语课外活动。英语手抄报,英语朗诵,英语情景会话表演也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常采用的方式。这些活动有力地陶冶了
7、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英语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四、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使学生减少紧张和焦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对后进生应做到: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尽量让他们回答浅显的问题,并多给他们提供操练的机会,让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
8、步建立起学好的信心,力争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要经常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编辑李建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