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道解课本例题的深度剖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校本课程课程名称:一道解析几何课木例题的探究与拓展课程作者:张明刚课程对象:高二学生课程课时:两课时课程背景:教材是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载体,是高考题的直接来源,高考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几乎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原型,很多题都是课本例题习题变更包装,恰当迁移,延伸与拓展,这就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教材的典型例题习题,对其进行挖掘,再开发再拓展,发现其本质价值所在,本节课就是对解析几何2-1教材的零散的同类问题进行提炼,探究其本质属性,从而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源于课木而又高于课木。课程内容:XM、N是椭圆「a~Ka>b>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P是椭圆上异于M、N的任意一点,求
2、直线PM、PN的斜率之积?题型2:若M、N是双曲线乂-「=1«>0,方>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ertr个点,P是双曲线上异于M、N的任意一点,求直线PM、PN的斜率之积?请同学先看课本上一道例题(人教选修2-1〈例3)例1:已知4ABC两个顶点A(-5,0)>B(5,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4之积等于-一,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922略解:易求得轨迹方程为二+轧=1(兀工±5)25100课本探究:(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55页探究)例2: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4且他们的斜率之积是丄,求点M的轨迹方程。922解:易求得轨迹方程
3、为十一金二1(兀工±5)我们发现这两道题结构形式相同,只是斜率之积差一个负号,就导致轨迹完全不同,那么这两道题能合二为一吗?再看一道课本习题(人教选修2-1Ao复习参考题10)例3:已知AABC两个顶点A(-5,0)、B(5,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加工0),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略解:设点C(x,y),则kAC=〉(兀H-5),kBC=——(xH5),兀+5x-5依题意得kAC-knc=m,有=m(x±5),即兀+5x-5丄_“("±5)2525m(1)若-4、在y轴上的椭圆,去掉(一5,0入(5,0)两点);(3)若n)=-1时,动点C的轨迹是圆,去掉(一5,0)、(5,0)两点);(4)若m>0,动点轨迹为双曲线去掉(—5,0)、(5,0)两点);归纳提炼:比较以上三道题,我们发现“例题”中的点A、B即为求得的椭圆的长轴端点,斜率之积恰为所求椭b2圆的-塔。“变式”中的点A、B即为求得的双曲线的实轴端点,斜率之crb2积恰为所求双曲线的倉。cr而“作业”中,当-1V加V0,动点C的轨迹是以AB为长轴的椭圆,呼-作;CT当m>0时,动点C的轨迹是以AB为实轴的双曲线,m=—oa~这道题既考查了求曲线轨迹的方法,又给岀了生成椭圆和双曲线的另一种方法
5、结论拓展为一般形式:一个动点M到两定点A、B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一个非零常数m,则动点轨迹(1)若m<0,且加H-I(呼-厶)则动点轨迹为椭圆(去掉AB两点);cr(2)若m=-l,动点轨迹为圆(去掉AB两点);b2(3)若m>0(m=—),动点轨迹为双曲线(去掉AB两点);cr拓展延伸:由以上习题,可知,当加v-1时,所求椭圆的长轴转移到了y轴上,由此可以猜想“椭圆上任意一点与其同轴上的顶点的连线斜率之积为定值”。解:对于长轴上的两个顶点,由上面的例习题可知猜想正确,下面证明顶点在短轴上的情况。22设P(x,y)为椭圆二+—=l(d>b>0)上异于短轴端点的任意一点,crb_a(0,-历、B
6、(o“)为短轴端点,贝ikPA-kPR=yzk.y±t=y~bXXJC22[j2又因为p点在椭圆上,所以二+£=i=>A纬3-戸),将其crtr对cr代入上式,可得kpA・kpB=-.(定值)cr同理可证,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其同轴上的顶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b2逆向探究:根据椭圆与双曲线的对称性,我们提出一个更加大胆的逆命题:22“若M、N是椭圆刍+与=l(a〉b>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P是cr椭圆上异于M、N的任意一点,则直线PM、PN的斜率之积为定值”。证明:设M(w),贝I)N(-m-nn2-a2}a22.2,又设P(x0,y0),则七+备=1,即y02=-—(x02-^2)cr
7、trcrcoa.A1-nv+ny-n",宀止、所以kpM•kpN==二(定值)x-mx^mxcr同理可证:若M、N是双曲线亠-与=1(。>0">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a~b~两个点,P是双曲线上异于M、N的任意一点,则直线PM、PN的斜率之积为定值。22结论:(1)M、N是椭圆二+—=1(G>b>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a~b~P是椭圆上异于M、N的任意一点,求直线PM、PN的斜率之积为b2(2)若"、N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