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94319
大小:71.6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24
《5.2.3《长亭送别》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2.3《长亭送别》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诗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研读课文内容,把握元杂剧的体例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技巧。3.深度研究,把握本文的构思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彖。教学重点:1.继续积累文言诗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研读课文内容,把握元杂剧的体例特点。3.深度研究,把握本文的构思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深度研究,把握本文的构思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1、字咅筵()席余荫()蹙()愁眉经忏()杯盘狼藉()保揣()
2、身体憔悴()暮霭()胸臆()2、选择最恰切的词填空。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溶溶:指水流盛大、月光明净洁白的样子。⑴多年不见的老友终于想据在一起,其乐()。(溶溶、融融)玲玲:形容玉石碰击的声音。泠泠:形容水声清越,另外还有清凉的意思。⑵山谷之中,泉水激石,()作响。(玲玲、泠泠)3、重点词语解释⑴筵席:O(2)蹙愁眉:。⑶杯盘狼藉:o⑷金榜:O⑸憔悴:04、选出最恰切的成语填空。⑴2007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中,有一对()的父子。(相敬如宾、相依为命)⑵面对()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
3、新的艺术语言。(光怪陆离,斑驳陆离)⑶小王被称为“快手利嘴”,实在是(),毫不为过。(名不虚传,名副其实)5、《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耗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
4、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來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⑵.融古代诗词与民问口语为一•体。作者善于化用名句屮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屮的白描俊
5、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反;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乂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舲艦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
6、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6、了解作者王实甫,名徳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7、元杂剧的有关常识:(1)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屮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2)元杂剧作为
7、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3)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來的过场戏。(4)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5)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
8、杂剧的主要部分。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蔦课堂学习案【新课导入】《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琪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