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文献综述】

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文献综述】

ID:413895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7-30

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文献综述】_第1页
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文献综述】_第2页
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文献综述】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隐喻是“一种语义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从语义角度看是迅猛的,即在两个语义域之间通过某种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域(始源语义域)应用到另一个语义域(目标语义域)”。因而,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贯穿于一切语言之中,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中西方各自的隐喻有其特殊的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所以十分有必要研究隐喻的翻译。我国已经出版的上百种莎剧译本,每一版本对隐喻的翻译都有其特别侧重的因素。莎剧在中国的读者群起码可以分成四大组:无英文基础、借助译本阅读莎剧

2、的一般读者,借助中译本了解外国文学或借助中译本学习英语的学生、评论家,用中文演出莎剧时的编剧,用原文进行学术研究但借助中译本撰写和发表论著的学者。在莎剧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对隐喻词理解的不同,及要注重文章的文学性等在翻译隐喻时,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Newmark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而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密不可分。”所以本文将从直译、意译、增译等常用翻译策略研究

3、各种莎剧各译本在翻译隐喻时更注重哪些因素,从而力求在今后的翻译中更好地翻译隐喻,找到各种影响隐喻翻译的因素的平衡点。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我国已经出版的上百种莎剧译本,每一版本对隐喻的翻译都有其特别侧重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版本对隐喻翻译的侧重点研究,来分析出如何更好地翻译隐喻。﹙一﹚国外的研究状况Nida较早提出了隐喻翻译策略,即把隐喻翻译成隐喻;把隐喻转换成明喻;把隐喻译为非隐喻;把非隐喻译成隐喻。但这些方法在概念上过于笼统,因为隐喻翻译涉及各个层面,需深入分析。后来,Nida&Taber提出用重组的方式来解

4、决修辞与习语的翻译,并举例论证,指出其特定意义需要重组。Toury提出六种方法:隐喻A译为隐喻A,隐喻A译为隐喻B,隐喻A译为非隐喻,隐喻A译为零隐喻,非隐喻译为隐喻,零隐喻译为隐喻。但他只是简单概括,更没有举例说明。Teilanyo结合具体文本提出转换、省略、修改、保留四种方法。此外,Alvarez将翻译理论应用到隐喻翻译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五分法,与Newmark的翻译策略有相似性。Newmark曾专章研究过隐喻翻译,提出七种策略:在目的语中再现同一喻体;用目的语中的标准喻体取代源语中的喻体;用明喻来代替隐喻,保留喻底;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将隐喻转化为喻底;省

5、略;隐喻与喻底结合,并举例说明。以上隐喻翻译方法并非泾渭分明,但几乎全面涵盖了隐喻翻译策略。﹙二﹚国内的研究状况汉英翻译的研究较少,张培基等较早提出包括隐喻在内的习语的三种译法:直译法、汉语同一习语的套用法、意译法。还提出忠实表达原文的习语意义,尽可能保存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等等。另外,刘重德也将隐喻的翻译归为四类:保留形象的直译法,转换形象的活译法,保留原意的意译法和保留原音的音译法。冯国华认为,处理隐喻翻译要视文本特点、上下文以及读者的可接受性采取灵活译法,立足喻体,把握喻底,再现喻义,力求“形神兼备”。若无法做到,则须“得意忘形”——舍喻体而

6、取喻义。国内还有一些相关论述。郭英珍从语用、文化角度对汉英隐喻进行对比,提出了在汉英隐喻互译中应采取的策略;张美芳尝试运用Bell的认知图式来分析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许明武通过探究科技英语中隐喻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提出计算机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技巧;而王彬则从喻体和喻义对应关系和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体育新闻中不同类型隐喻的翻译方法;严敏芬从诗歌隐喻共项着手,提出诗歌隐喻共项的动态翻译法,等等。这说明隐喻翻译研究已涉及多个领域。隐喻翻译不能根据喻义的凝同程度、形象和结构方式的对应程度给出一成不变的翻译模式。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

7、发展方向做出预测)综上所述,隐喻翻译将越来越重要,而且找到各种影响隐喻翻译的因素的平衡点十分困难,本文从几个常用翻译策略出发,对莎剧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希望对隐喻的翻译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四、参考文献WilliamShakespeare.Macbeth[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01WilliamShakespeare.KingLear[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01WilliamShakespeare.RomeoandJuliet[M].Beijin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