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阅读》PPT课件

《高考古诗阅读》PPT课件

ID:41361496

大小:287.51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8-22

《高考古诗阅读》PPT课件_第1页
《高考古诗阅读》PPT课件_第2页
《高考古诗阅读》PPT课件_第3页
《高考古诗阅读》PPT课件_第4页
《高考古诗阅读》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阅读》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阅读古诗歌古诗歌鉴赏(一)理解考纲的表述——明确考什么★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历年命题情况看,因文本篇幅所限,鉴赏设题以鉴赏我国古代诗歌和中外现代散文为主。而考纲没就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各作说明,只概括地讲“文学作品”。这样表述一是为了简洁,二是为命题选材留有余地(例如一些地区模拟题就选材小小说代替散文)。分析考纲表述——包括两个方面:一鉴赏,二评价。三个要点:1、鉴赏诗歌描绘的形象2、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

2、各地命题实践看,我们还得加一条:4、综合评价题(包括内容与表达两方面和对评价的评价题)☆例1(天津0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第(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案:长长驼队行进在广袤沙漠上的景象。解析:题目问“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就是问“形象”。“无数铃声遥过碛”,一句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画面,在广袤沙漠上,行进着长长的驼队。例2(天津0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

3、题。(5分)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第(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2、关于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提法不一,界定不清。从命题看主要有如下问法:响字、关键字词、叠音字诗眼、某字某句作用、标题统摄照应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借代、对偶、互文等)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象征、用典、衬托等)语言风格(朴素、秾丽)☆例(05天津)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4、。(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第(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答案:“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解析:此题出得很好,问一字,而对应考纲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一项,首句“望”与末句“目断”呼应,其统领全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例(天津0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

5、织品的一种。(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解析:“暮雨雁飞”写远处高处、写动,“芦笋欲齐”写近处低处、写静,首句凄清为抑、次句欣喜为扬;前两句是眼前所见,属实写,后两句“遥过”与“应驮”两处,都不是眼前所见,属虚写,“无数铃声”是耳闻,属实写,所以说“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例(天津0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

6、草。第(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解析:在语境中“葱葱”、“靡靡”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是是不难看出的;“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是叠音词的一般表达效果,放在哪里都可这么说。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凡做评定都需要有个标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价值高低的标准,一是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典型性,即内容的认识价值;二是对读者的感染性、陶冶性,即内容的美学价值;三是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性,即内容的历史价值。评价往往需要

7、比较,从命题实践上看,有句子内容的比较,两首诗的比较,还有对前人评价的评价分析。☆例(05天津)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第(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4、综合评价题综合评价,指从内容到形式作全面评价。看上去好像超纲,但从答题的要求上看,就是把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综合起来考查,难度并不大。请看下面的例子。☆例

8、(07模拟题)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1、从内容上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不少于两点)。答案:①都是咏史诗;②同写一个历史人物西施;③均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观念,为西施翻案。解析:从内容看两诗类别一样——咏史,两诗选材一样——西施,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