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29594
大小:90.0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8-22
《学校评估深度访谈问题与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二、系部管理人员深度访谈举例本部分访谈重点对象是: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等。系部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访谈侧重点:对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的学习与理解;答:一、内容概括(一)文件总标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重点:教学质量分项:九段内容即:1、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目标3、服务面向、专业改革与建设4、课程建设与改革,职业能力5、工学结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7、“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2、8、教学评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规范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二)各分段主要内容:1、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关键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职业道德、法制、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党团组织建设、发展学生党团员。提高:学生的实践
3、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3、服务面向、专业改革与建设服务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15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有条件高职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4、课程建设与改革、职业能力改革要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重心:融“教、学、做”为一体。5、工学结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三个关键环节:实验、实训、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组合的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实验。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7、“双师”结构,专业
5、教学团队建设(1)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3)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 (4)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8、教学评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5年一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重要指标:就业率、“双证书”、职业素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9、规范管理,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支持100所示范性院校。学校发展重点: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教学中心地位。部门数据采集平台出现的奇异点问题;专业带头人
6、市场人才需求社会调研,专业带头人15答:据工信部统计,当前,全国党政机关、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局域网整体应用系统建设将进入高增长期,年均增长将超过34%。据媒体报道,二十一世纪急需的十六类人才中,网络技术与网络管理人才排名第二,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网络的设计、组建、配置、管理和网站的制作,这是本专业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向的调整,专业带头人1、每年根据企业行业调研,修改教学计划。2、把原来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不清改为着重培养网络组建人员和网站建设人员两个大的培养方向。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和审批过程,专业带头人1.通过
7、各种手段了解企业行业需求,通过分析完成专业年度调研报告,包括:教师企业调研、校企座谈会、到实训基地考察等。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3.结合专业年度调研报告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并提请教研室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批4.根据教研室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反馈意见修改专业教学计划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情况,专业带头人1.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要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以科学性、应用性、先进性为指导思想,进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组合,设置教学课程或模块。共设置以下三个课程板块:公共基础板块、专业基础板块和专业技能板块。2.本专
8、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内容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模拟实训、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与答辩等内容。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按照培养学生的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