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289
大小:66.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07-30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 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以抗金为己仁,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是
2、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失意英雄的一生。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是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遇极大危机的时代。在他青年时期祖父辛赞就常引领其“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1],这在辛弃疾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还曾多次赴京应试,谛观形式,为抗金作准备。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22岁的他应和耿京也揭竿而起,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以50名骑兵直奔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张安国。他不仅有着英雄胆略,也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不顾官职低微向
3、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全方位地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显示出非凡的济世才能,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加上他还生在宋金双方持续不断斗争之时,依照正常的道理来说,他应当为南宋亟需的人才,南宋王朝应当把他拔擢到对金的军事决策的机构当中,使之运筹帷幄,大显身手。然而历史的发展总都是具有许多曲折和波澜。辛弃疾是在南宋政权建立了三十多年之后才从金国投奔南宋的,是被南宋的最高统治视为归正人而加以歧视,乃有意无意地加以排挤抑制。因此,他在23岁南归前十年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广德军通判,建康通判以及司农主簿等职,无缘筹措抗金
4、恢复大计。乾道八年(1172年)开始南归的第二个十年,他由滁州知州而升任提点刑狱,由转运副使而晋升安抚使。辛弃疾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这些都使他无法在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从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在这漫长的二十年内,只在光宗绍熙三年至五年(1192—1194年)又出任福建路提刑、太府寺卿和福建路安抚使,由于他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使他常常遭人妒忌谗言和排挤因而其余十数年全是投闲置散,居处在上饶的带湖之滨和铅山的瓢泉之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2],穷年累月流连光景,藉
5、写作歌词作为倾吐胸臆之具,于是积成数以百计的大小篇章。从嘉泰三年(1203年)夏到开禧元年(1205年)秋,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先后被用为绍兴和镇江两地的知府,但却并未得到重用。开禧元年秋他怀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3]的绝望心情回到铅山,开禧三年(1207年)秋含恨而逝。本论文选取了辛弃疾词中比较独特的咏史词作为研究对象。那首先对它的相关概念作出较明确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对于“咏史”、“怀古”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定位存在较大分歧,因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某种重叠。依据不同的评判标准,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现在学术界的观点大致可
6、归纳为两种:一种主张怀古与咏史分立,更多关注两者的不同之处。如:降大任在其《试论我国古代咏史诗》中概括道:“咏史诗是直接由古人古事的材料发端来创作的,怀古诗则需有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有关的历史题材。”[4]即持此说。韩国学者车柱环在其《北宋怀古词小考》文中就主张把咏史词与怀古词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题材内容看待。另一种主张模糊二者界限,将之统一为“咏史”,沈祖棻也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有所谓览古或怀古的作品,就其题目而论,虽属地理范围,但既是古迹,必然具有历史意义,所以它们在实质上是一种咏史诗。”[5]刘扬忠认为怀古词和咏史词
7、在“发思古之幽情和借古言怀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6]咏史与怀古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想做过细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其实就如施蛰存在论咏史与怀古诗的微妙关系时所言:“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属于怀古。只有客观地赋咏历史人物或事实,或加以评论,或给前人的史论提出翻案意见。这才是本色的咏史诗。但这样的咏史诗,也还很难与咏怀或怀古分清界限。诗人笔下总有感情,绝对客观的咏史诗,毫无意义,恐怕许多诗人都不屑下笔。”[7]这段话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咏史与怀古词很有借鉴作用的。钱仲年论词之咏史说得最好:“吊古之作要能寄寓作者自身深远的思想感情,才算是上乘。否则只是为
8、吊古而吊古,填砌一些历史故实,看不出有时代的面貌与作者的我在内,就没有多大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