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城乡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ID:4132658

大小:420.3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29

城乡理论的演进与展望_第1页
城乡理论的演进与展望_第2页
城乡理论的演进与展望_第3页
城乡理论的演进与展望_第4页
城乡理论的演进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乡理论的演进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4l卷V01.4l第4期No.4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NGZHOUUNlVERSITY2008年7月Jul.2008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刘荣增(郑州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分为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理论两大类型。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又分为城市偏向论和乡村偏向论。城市偏向论的理论支持是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等,乡村偏向论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和选择性封闭空间理论等。早期的城乡协调理论,由于

2、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实力的影响,一般带有空想的色彩和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和条件,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城乡统筹规划与谋划,城乡统筹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城乡产业的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统筹等;城乡统筹发生的基本条件为人均GDP2000美元;城乡统筹的目标具有多重性;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城乡统筹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应从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农民土地财产权和公共产品供给等为城乡统筹提供制度保证。关

3、键词:城市偏向论;乡村偏向论;城乡统筹;展望中图分类号:FD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4—0063—05城市和乡村作为区域发展的两大主体,二者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不同学科学者从各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城乡发展理论。透视这些理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城乡平衡发展论(城乡统筹或协调论)与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城市偏向论或乡村偏向论)。一、城乡不平衡发展论——城市偏向论与乡村偏向论1.城市偏向论20

4、世纪50年代,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片面强调“城市一工业”的重要性而导致“农村一农业”的萎缩等不平衡发展问题的认识,促使了两类城乡发展理论流派的产生。一类是基于对刘易斯模型的反思而发展的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另一类是以增长极和核心一边缘关系为代表的城乡空间极化发展理论模型。基于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增长首先集中于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的现实分析,区域规划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城乡空间对立的观点。这种观点建立在空间极化和核心一边缘模型基础之上,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0年提出,后经法国地理学

5、家布德维尔、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和弗里德曼等学者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1]。该理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城市作为一个增长极,城乡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要素从城市到乡村的流动来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由于增长极理论强调高效率,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引入了这一理论。但由于增长极的极化周期较长,往往所期望的“涓滴效应”被强化集中

6、的“极化效应”所取代,从而保持甚至扩大了城乡差距。20世纪60年代中期,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一边缘理论认为,工业化和城乡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并非均衡分布,而是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它的空间组织表现为二元结构[2]。最低层次的二元结构关系可理解为城乡关系。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城乡空间二元化日趋明显,政府的干预作用以及区际人口迁移等因素将影响创新的扩散和资源配置的格局,最终使得核心与外围的界限逐渐消失。这种理论的规范价值对城乡发展规划者和决策者具有吸引力。然而,该理论并不回避核心地区的受益是以牺牲外围作

7、为代价的事实,城乡联系作为全球权利链条的一环将使农村停留在贫收稿日期:2008一04—26作者简介:刘荣增(1968一).男,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JIJD28)、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6BJJ017)和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项目联合资助。·63·万方数据困和欠发达的状态。这些理论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对高效率和经济增长的迫切追求以及

8、对未来均衡发展的乐观期望,“尽管对增长极的概念还存在争议,并且以往的诸多经验也表明这种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增长极概念仍不断出现在整个非洲大陆(包括亚洲)的规划文本中”[3],从而促成了作为现代化中心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这一二元结构的延续和强化。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20世纪70年代,迈克尔·利普顿(Mich∞lLipton)认为“对城市的偏向导致了乡村的贫穷”,“农村地区的不平等也大部分归因于发展政策的城市偏向”,认为城乡关系的不平等是乡村贫困的根源[4]。我国城乡关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