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93289
大小:7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我国人居理论演进与展望低碳人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人居理论演进与展望低碳人居段雯雯同济大学硕士研宄生上海200092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摘要:通过对我国人类聚居环境学相关理论的发展演进的研究和预测,引入低碳理念和低碳人居建设,确定现阶段我国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展望未来聚居环境的发展方向。关键词: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低碳理念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sofHuman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夾聚居(ti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
2、,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的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1。1.我国人居理论与实践综述从中国文化发展来看,儒家的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居住及其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格。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里面的篇章都是有关先民取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官宅活动的史实性记述,其宗旨与基木追求是“天人合一”,即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于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从20世纪初我国才开始进入了人居环境发展的新阶段,在经历了长期的闭关锁国后,形成东丙方不同信息流的交互式发展。在
3、建筑、规划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南京的首都规划、上海的里弄住宅建设等,都是那个年代中比较优秀的实践。自1949年起,不少苏联、东欧国家的规划、建设理论和原则被搬到中国来,并实际地应用于新社IX建设和旧住IX的改造中。例如,釆用自给自足的小区概念,住宅区按严格计划建设成日常自给社区,布局接近工作单位等。1978年改革幵放后,城市建设者走岀国门,幵始吸收两方的人居环境建设理论,首先在沿海建设了一批新型的现代化城市,推动了中国人居环境的发展。国外先进的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中,以人为本、区域观念、自然观等城市建设理论逐步影响着我国城市建设者的理论研宄和实践分析。其中以希腊建筑师道
4、萨迪亚斯(C.A.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EKISTICS: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最为先进和突出。道氏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冇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积极吸取道氏理论的精华,结合中国国情,开始构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这一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吴良镛的《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2(1987)、《广义建筑学》3(1989),以及宋家泰、崔功豪等编著的《城市总体规划》4(1985),此外郭治编著的《环境、文明、人》5(1985)也
5、具备了如使用新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等人居环境学所倡导的新的观念。2001年吴良镛在长期的研究与对理论的反复加工提炼下,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并发表论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其间,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实践,出版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6(2002),并在同年出版了《北京宪章一一建筑学的未来(中英文版)》7(2002)。在我国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丰富的硕士、博士论文和大量的会议文献,以及涵盖面广泛的期刊论文。1994年我国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十章即为“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6、继1994年在昆明召开“人聚环境与21世纪华夏建筑学术研讨会”后,1995年又主持了“人聚环境与建筑创作理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这个会议上,“人类聚居环境”作为学术术语在我国正式被提出。1996年“人居二”会议后,我国与联合国人居中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促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城市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设部从2000年起设“中国人居环境奖”。每年评选一次,表彰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村镇、组织和个人。0前学术研宄人才以建筑学为主,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也正tl益介入人居环境研宄。我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人居环境思想有深厚的东方文明作依托,况
7、II我国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体系也是冇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体系,随着我国政府对人居环境事业的不懈追求,其理论及实践必将得到不断的完善。1.低碳理念的引入和低碳建筑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全球升温,气候变化无常,臭氧层大面积破坏,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上升,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们己经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世界呼吁保护环境,中国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模式。在能源领域,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技术重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