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方方小说的悲剧内涵【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方方小说的悲剧内涵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方方(1955—)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县,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曾做过四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今日名流》杂志总编辑,在2007年9月22日下午闭幕的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作协主席。方方1975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出版
2、作品集有《“大篷车”上》、《十八岁进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叹》、《行云流水》等。早先的作品以反映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为主。1987年发表《风景》(《当代作家》1989年3期),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自此发表许多作品,《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乌泥湖年谱》等一系列作品,均受好评,《万箭穿心》荣获本届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不少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60多部,新近出版有小说集《春天来
3、到昙华林》。她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语气中常透露着一种冷嘲和尖刻,在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中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逮的人生思考。8自从方方发表的《风景》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就被人们称为新写实小说流派,成为新时期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后现代平民化影响深远,我国80-90年代文学世俗化、平民化也与此影响有密切联系。方方的创作视线投射在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领域,小说写出了中国平民百姓日常生活里的悲剧,是人生舞台上一幕幕平实的悲剧,充满
4、着平庸、琐碎、重复的现实生活的痛苦。方方的小说受到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人们从这些平实的故事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探寻个体生命悲剧性的意蕴,从家庭、知识分子、宿命等方面论述其小说的悲剧内涵。方方小说深入现实生活,透过小人物的悲剧传达出生命、人生社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气息。谈到方方,人们都会谈及“新写实”,当代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与文艺理论家於可训在方方小说集《祖父在父亲心中》的末尾篇的《方方的文学风景》中,这样写道:“‘新写实’就是应新时期小说这个艺术的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创作潮流。它虽然提倡在一九八九年,但在八十年代中
5、期以后就有这样的作品出现,有很深厚的创作基础。《风景》等一批具有‘新写实’特征的作品就是其中的翘楚。”①方方的小说值得人们的关注,“以方方的《风景》为例,这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高度写实的,某些细节的真实程度恰如巴尔扎克笔下的伏尔盖公寓,可以按图索骥地区查找。”②《风景》以一个死孩子的眼光看取活人的生活,虽然这样不算是写实的手法,而像是现代主义的荒诞和变异,但借这个死孩子的视角更加客观、冷峻地写实,从而强化了作品整体的写实效果。方方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目睹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比较
6、了解。她受过高等教育,作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的作家,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影响认识较为犀利而深刻。方方小说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她履行着“文学即人学"的写作使命:方方以悲剧的方式建构小说的文本,描摹社会人生,用冷峻的笔触来描述小说的凄惨世界,她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深邃去描写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的灰色人生,书写他们在残酷现实面前的反抗、无奈和尴尬。其次,方方小说的价值坚守:在消费时代来临之际,在物欲横流,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的当代社会里,她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写作,不为名利所诱惑,精神可嘉,值得钦佩。方方坚守着一个人文知
7、识分子的情怀去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在当今文化面临消费时代的冲击,文学到底应该成为消费品,还是人类陶冶情操、精神救赎的途径,方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再次,方方小说在对个体生命的透视中往往蕴涵着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时代气息:方方通过写作进行着艰难的超越,她深入地潜入现实生活的根基,透过小人物的悲剧,传达出对生命和人生社会的哲学性思考。关于方方小说的“悲剧内涵”8的争论有很多,曹娜在《谈方方小说的悲剧意蕴》说到方方小说的悲剧世界,不是一个平面的、暗淡的世界,而是一个立体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她认为“这些悲剧有的是由于
8、人类自身的性格弱点而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外在环境所与人物内在性格双重原因造成的。”③房利芳的《论方方小说的悲剧意识》中提到内在悲剧人物并非都是性格软弱者,他们体现的是关于整个生命本质和社会人生的内在心理体验,而超越了某种具体的事物。“我们透过方方小说中原生态的凡俗表象,往往会体验到沉重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产生于作家面对存在于人的熟悉经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