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病科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神志病科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ID:41280089

大小:20.6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1

神志病科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1页
神志病科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2页
神志病科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3页
神志病科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4页
神志病科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志病科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惊悸因惊恐、劳累而发,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病证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惊恐障碍[间歇发作性焦虑]的诊断。基本特征是严重焦虑(惊恐)的反复发作,焦虑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环境或某一类情景,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如同其他焦虑障碍,

2、占优势的症状因人而异,但突然发作的心悸,脚痛,哽咽感,头晕,非真实感(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是常见的。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继发有害怕会死,失去控制或发疯。一次发作一般仅持续数分钟,但有时长些,发作频率和病程都有相当大的变异性。处于惊恐发作中的患者常体验到害怕和植物神经症状的不断加重,这致使患者十分急切地离开他或她所在的场所。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特定情境,如在公共汽车上或置身人群中,患者以后可能会回避这种情境。同样,频繁的、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可导致害怕独处或害怕进入公共场所。一次惊恐发作常继之以持续性地害怕再次发作。诊断要点在本类系统中,发生在

3、确定情境的惊恐发作被视为恐怖严重度的表现,因此优先考虑恐怖的诊断。仅当不存在F40.一列出的任何恐怖时,才把惊恐障碍作为主要诊断。要确诊应在大约1个月之内存在几次严重的植物性焦虑:(a)发作出现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b)不局限于已知的或可预测的情境;(c)发作间期基本没有焦虑症状(尽管预期性焦虑常见)。包含:惊恐发作惊恐状态鉴别诊断:前面已说明,惊恐障碍必须与作为确定的恐怖障碍一部分出现的惊恐发作相区分。惊恐障碍可继发于抑郁障碍,尤其是在男性。如果同时能符合抑郁障碍的标准,不应把惊恐障碍作为主要诊断。(二)证候诊断1.肝郁化火证:突发胸

4、闷胸痛,部位不固定,可自行缓解。或见胁肋不适,或见性情急躁焦虑,或见郁郁寡欢、动作迟缓,或见头晕气短,或见肢冷汗出,或见舌苔白黄腻,脉弦细。2.水气上冲证: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或脐下动悸,欲作奔豚。或头眩短气,口吐涎沫,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3.瘀血内阻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胸闷不舒,时或头痛心痛如刺,或多疑烦躁,夜不能寐。或眼圈暗黑,舌质暗红,边有瘀斑,口唇紫暗,脉涩或弦紧。4.脾肾阳虚证:突发胸闷胸痛,部位不固定,可自行缓解。或见精神不振、白天倦卧欲寐,或见畏寒,或见郁郁寡欢、动作迟缓,或见头晕气短,或见肢

5、冷汗出,舌淡胖嫩苔白腻或滑,脉微弱。5.气血两虚证:突发心悸不宁,胸闷胸痛,部位不固定,可自行缓解。或见面色少华或晦暗,或见形体枯稿,或见郁郁寡欢、动作迟缓,或见头晕气短,或见肢冷汗出,脉律不齐。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化火证治法:和解清热,镇惊定悸。推荐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黄芩、龙骨、牡蛎、桂枝、党参、茯苓、生姜、法半夏、大黄、大枣、磁石(礞石)等。中成药:丹栀逍遥丸、龙胆泻肝丸等。2.水气上冲证治法:通阳降逆,培土制水。推荐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等。中成药:苓桂

6、术甘丸等。3.瘀血内阻证治法:活血通络,安神定悸。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牛膝、柴胡、枳壳、桔梗、丹参、生龙齿、琥珀粉、甘草等。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丸)、大黄虫丸等。4.脾肾阳虚证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定悸。推荐方药:温氏奔豚汤加减。熟附子、干姜、炙甘草、泽泻、茯苓、白术、山药、牛膝、肉桂、沉香、春砂仁、山萸肉、龙齿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5.气血两虚证治法:补气养心,安神定悸。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阿胶、麦冬、火麻仁、生姜、党参、桂枝、大枣、生地黄等。中成药:八珍丸、归脾丸

7、等。(二)针灸治疗1.体针据证候分型采用相应的穴位治疗。主穴:风府、百会、神门、合谷、太冲等随症加减:(1)肝郁化火证:曲池、阳溪、气海、关元等。(2)水气上冲证:气海、关元、中脘、太溪等。(3)瘀血内阻证:血海等。(4)脾肾阳虚证:气海、关元、太溪等。(5)气血两虚证:气海、关元、足三里等。手法:直刺0.5~0.8分,捻转至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30分钟,每周3~5次,4周为一疗程。2.耳针:取心,皮质下,肾,枕,神门等,每次选用2~3个穴位。针刺或敷贴王不留行籽。3.电针主穴: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等。每次选用2~3穴。辨证配

8、穴:肝郁化火证配肝俞、太冲等;水气上冲证配气海、关元等;瘀血内阻证配血海、胆俞等;脾肾阳虚证配心俞、肾俞、太溪等;气血两虚证配心俞、脾俞等。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三)心理治疗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