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

ID:41265940

大小:19.1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0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_第1页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_第2页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文化碰撞”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但总体上理解文化碰撞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从表面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碰撞时隐时现的历史。文化的融合,总体说来,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的过程。融合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直接动力。中国近代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开始与第一次

2、鸦片战争,中国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从“洋务运动”中的“体”“用”之争到“科玄论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民主”“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对保守派指斥的应对,肇源于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般认为,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层,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的。而“中体西用”论的荒谬在于它违背文化有机性原理,误认为可以将文化的体、用随意分割和任意嫁接。在政治实践中,“中体西用”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初衷,但在本质上则是反现代化的,它以技术的革新为守旧的手段,变革仅限于器物(科技)层面,拒绝政治制度、伦理道德

3、、文化观念层面的改革。“西用”标志着中国效仿西方走现代化道路的第一阶段的开始,“中体”又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源头,它阻挡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从器物层变革到制度层和观念层变革的深入发展。随着洋务派中的激进人士所提倡的西学范围日渐扩大,层次日益深入,“中体西用”却逐渐成为从“大本大原”处学习西方的羁绊。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注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改造的“器物”层次,而必须走向传统文化改造的制度、观念层次。在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器物层的改变最易,也常常是率先改变;观念层的改变最难,也常常是文化攻坚战中的最后堡垒,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这一层次上也表

4、现得最为剧烈。中国以道德立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功利至上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价值理想上形成了尖锐碰撞。如康有为的“西方物质,中国道德”,梁启超的“西方物质文明,东方精神文明”,孙中山的“西方科学,中国国粹”,梁漱溟的“西方理智,中国理性”,等等,表达出的都是物质与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分立、矛盾、碰撞。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目标,在于寻求一条科技理性与人文价值相统一、“义”与“利”兼顾的健全的社会进化之路。百年来,我们不断探讨如何取之精华而弃之糟粕。在经历了十年动乱,批林批孔的一系列荒谬的实践之后,近三十年来,西方的理性的

5、文化与东方的德性的文化似乎终于找到了契合之机。以人为本,从实践出发。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摒弃全或无的错误理念。“古为今用”,弘扬传统文化,培植社会主义文化。因为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才能够培育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参天大树;只有尊重传统,充分地利用传统文化,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文化具备中国特色,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邓小平认为:抛弃文化遗产,等于历史的犯罪;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有助于重振社会主义文化的雄风。当然,在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时也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谐发展,才能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近代

6、以后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姓名:贾微科目: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学号:222006292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