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33657
大小:4.57 MB
页数:89页
时间:2019-08-20
《创造学(序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创造学序论工业设计专业 观察:有多少人? 发明事例:英国发明不用手拿雨伞 发明事例:英国发明不用手拿雨伞 发明事例:打工仔发明新奇半圆钟 发明事例:学生发明世界首个单轮自动滑板 发明事例:七旬老太发明奥运五环鲁班球 发明事例:女生发明考场防通信工具作弊笔获金奖黄彦瑜同学发明的这支笔其奥秘安在于有一个小小的传感器,还有一根小小的天线。一旦传感器接收到波段信号,就会发出警示光。这样一来,如果有人在考场中使用通讯工具接受或发送试题,就会被及时发现。 发明事例:日本发明乘客头盔: 乘地铁时可站着睡觉 发明事例:重庆大学生发明空气制水机、每天可制水40斤 发明事例:世界首部木制超级汽车亮相、时速达386公里这辆由枫树、夹板及主配线板组合而成的汽车总重1134公斤,比一辆最轻型的保时捷汽车还轻240公斤,车长为15英尺即4.575米。这辆木制汽车的动力来自于双缸超动力4.6升V8发动机,其最高速度可达惊人的240英里/小时(386公里/小时),启动速度可在3秒内达到60英里/小时(96.6公里/小时)。 发明事例:美发明“爱因斯坦”机器人,会做多种表情 美发明“爱因斯坦”机器人 会做多种表情据英国媒体2月27日报道,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的科技、娱乐与设计会议上展出了一款“感情机器人”--科学家爱因斯坦该机器人目光炯炯有神,可以做出各种表情,这让现场的与会者都惊讶地目瞪口呆。 美发明“爱因斯坦”机器人 会做多种表情这种感情机器人的皮肤由一种特殊的海绵状橡胶材料制成,它融合了纳米以及软件工程学技术,连褶皱都非常逼真。该机器人“脑中”装有一个专门识别人脸表情的软件,这样机器人就能随时根据人类的情绪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表情,与人互动。机器人拥有表情可以说是科技界一大重要突破。 思维:四盏灯的启示(1) 思维:四盏灯的启示(2) 课程体系 学什么: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创造学概论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及其训练第三章创造方法及其应用第四章创造力及其开发第五章发明创造的过程及模式第六章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第七章创业与管理创新 为什么学:不分年龄、不分职务、不分职称、不分学历,人人都可以成才。要着力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胡锦涛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事业的未来要靠他们。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温家宝在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人人都有创造能力,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是可以开发的。 为什么学: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教授一个地质创新者如果具备了哲学头脑,他的创造成果就可以比原来增加一倍;如果又具有创造学头脑,那么他的创造成果还可以再增加一倍。——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创造让生活更美丽,学习《创造学》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什么学: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创立相对论,爱迪生有1300项发明,居里夫人两获诺贝尔奖,他们具有怎样的超级能力?奥妙何在?是创造力在发挥作用!有了创造,科学才得以进步;有了创造、社会才不断发展;有了创造,世界才能有了今日的辉煌。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创新、创造,让我们从学习《创造学》开始…… 何时学?何地学?谁来学?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天天都是创造之时;人人都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让生活更美丽,学习《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怎样学:以《创造学与创造力开设计应用》教材为基础。坚持实践《每周一个创意、一个设想》。积极参与课内外实践、课内交流、参与训练活动等。阅读课外书籍,开拓视野从生活小事培养意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创造力、突破思维定势。没事搞搞发明、创造和创新活动。 学的怎样(考查课):平时成绩(30%)考勤、课堂提问考试成绩(70%)创新能力测试(每周一个大作业)加分成绩课外创造性设想与发明活动,以及提交课程论文或发明方案等。 第一讲创造学概述1.1创造及其相关概念1.2创造的作用与意义1.3创造学的性质与任务1.4创造学的发展简史1.5国外创造学的研究现状1.6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 1.1创造学及其相关概念创造:是人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创造的本质:新颖突破和超越前所未有与众不同 创造学的含义Creatology独创性首创性新颖性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地被激发,并转化成为显性的创造力,逐步得到提高。 创造与发现发现:是揭示或查明客观世界本来就存在的特征、现象和规律。属于认识世界性质,获得天然性成果。天然性成果: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的性质以及运动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发现。 创造与发明发明:是利用自然规律和技术手段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来有效地解决某一实际需要,属于改造世界性质,获得非天然性成果。非天然性成果:人类脑力、体力的凝聚。物质性、认识性匀可。发明也是一种创造,创造和发明也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创造与创新创新:是对已有的创造成果的改进、完善和应有,是建立在已有创造成果基础上的再创造。创造与创新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新颖性。创造与创新的不同点:创造强调过程,创新强调结果。创造强调自身新颖性,不一定有比较对象,而创新强调与原有事物相比较。 创造、发现、发明的比较 创造与发现、发明等的关系 创造的过程 1.2创造的作用与意义(一)文明进化的催化剂(二)历史飞跃的加速器(三)事业成功的突破口 (一)文明进化的催化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在几百万年中人类经历了六次大的技术革命。 人类蒙昧时期由于“采集、打猎、防卫”的需要,产生人类第一种创造性成果——石器,将石块打碎用作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等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是人类与古猿的根本区别。伴随着石器的广泛使用,人们发现了火,开始使用火,发明了弓箭,产生了语言,开创了人类社会最初的文明。 人类踏上近现代历史征程(1)推动工业革命的机器——蒸汽机18世纪由于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的发明,对动力的要求非常迫切,于是人们根据已发现的热力学规律产生了一系列蒸汽机的发明。瓦特经过艰苦的努力,发明出带有单独冷凝器的蒸汽机,并相继取得了四项旨在改良结构、提高效率的专利,使蒸汽机迅速在各个工业部门得到应用,促使能源、冶金、交通运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人类踏上近现代历史征程(2)震撼世界的发明——发电机19世纪的欧洲,英国装订工出身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的客观规律,并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诸如电话、电动机、无线电报等电气设备的重大发明,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踏上近现代历史征程(3)计算机与数字化信息时代自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短短60年间,CMIS、OA、Internet……迅速发展起来,引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新的时期——数字化信息时代。 (二)历史飞跃的加速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环节的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邓小平(“一国两制”) (三)事业成功的突破口阿基米德(排水法来检测王冠黄金纯度)牛顿(宇宙间的定律就是质量和质量间的相互吸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彼得·尤伯罗斯(举办23届奥运会)丁肇中的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 1.3创造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创造学定义创造学的研究对象创造学任务 1.3.1创造学定义“活动观”:创造学以创造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旨在探索创造活动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科学。“能力观”:创造学主要研究人的创造能力,是研究人在创造(发明)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的规律与方法的科学。创造学的本书定义:创造学是以创造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创造的特点、机理、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1.3.2创造学研究对象◆创造者◆创造过程◆创造力◆创造原理◆创造方法◆创造条件◆创造教育◆创造评价 创造者创造者是创造的主体,也是创造学研究的基点。在创造学中,将研究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生理、思维、性格等诸方面特征,探索创造者的有关素质对创造的影响,寻求最有利于创造的主体条件。 创造过程创造过程是指创造成果酝酿、发生、发展直至形成的全部经过。作为个别的创造现象,其具体表现是各不相同的。创造学将从这些个别现象入手,寻求创造过程的共性,探索决定这些过程的一般规律。 创 造 力创造力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不同的创造者在类似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同一创造者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创造学不仅关心创造力的外部表现,而且要研究创造力的内在机理,寻求与创造力有关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开发创造力。 创造原理存在一些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对指导人们从事创造有普遍意义地规律、规则或道理,称之为创造原理。创造学研究这些普遍规律,并加以应用和推广。创造学的两个基本原理: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培训而激发出来的 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除了痴呆,每个普通的正常人都具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在我国古代,孟子就有“人人皆尧舜”的说法,这可谓是“创造力人人皆有”的一种朴素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力是可以培训而激发出来的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1、伟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在于创造能力上的差别所谓“无创造力”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创造力,只是其创造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没有或者很少转变成显性的创造能力而已。2、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只要进行科学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全可以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显性创造能力的。 “猪孩”王显凤的启迪据报道,鞍山市台安县的“猪孩”王显凤,1974年出生后不久因失去家庭温暖而被迫与猪生活了10年之久,1984年被人救出,当时专家认定其智商只相当于几个月的婴儿。后来,给以人的关爱,到18岁王显凤的智商升到相当于5岁小孩的水平。从这个例子来看:一方面说明只要是人都有创造力,虽然王显凤是一个“猪孩”,但他的创造力还存在。因为如果是一头猪,怎样进行训练都不可能把其智商提高到5岁小孩的水平。另一方面又说明如果没有开发,人的创造力是体现不出来的,并且创造力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开发的。因为“猪孩”王显凤出生10年来一直与“猪”为伍,没有得到培养,所以18岁应有的智商水平达不到。 创造方法一些创造方法经过概括提炼,已经成为程序化、规范化的创造技法。研究各种创造方法的内容和原理,总结实施这些方法的步骤与要领。 创造条件创造者所处的外部条件也同创造密切相关,例如,历史背景、社会状况、环境、物质条件、科技与文化水平等,都会对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一定影响。 创造教育创造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创造方法也可以摹仿、学习。创造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方法也适用于一般的教育领域,从而构成了创造教育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 创造评价创造评价主要是指对创造力的评价。创造学要研究对创造力地测定、评估、对比等内容。对创造成果也有一个评价的问题。不仅评价其科学技术、社会或经济价值,还可以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考察评测,从美学和哲学的意义上来进行评估总结。 创造学涉及面十分广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医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思维科学、管理科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哲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创造学是在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学科。 1.3.3创造学的任务 发明案例---家用碎肥皂再生器问题:整块肥皂使用起来很方便,用到最后成了碎肥皂就不方便了,容易掉进水斗里,堵塞出水口,能否把收集来的碎肥皂重新变成整块的肥皂,方便使用。解决方案:设计一种模具,只要把碎肥皂放进去一压,就立刻成大块的长方体肥皂。先找一块木头,上面用笔画好挖洞位置,在钻床上钻孔,再用小凿刀把相邻的小孔打穿,一个大方洞出现,用木锉刀锉平,用铝皮做衬里,做成了“下模”。然后再用木条贴在一块方木上做成“上模”。利用略湿的肥皂加压可以相互粘合成形的特点,使碎肥皂再生利用。这种压模操作简便,便于家庭使用,也便于工厂生产。 发明案例---会发光的书签问题:现在大多数人使用的书签都是纸质的,使用时只能当作记号使用,在熄灯之后就更“无能为力”——继续看书。能不发明一种更高级的书签呢?解决方案:在黑暗中读书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灯光,发光书签的好处是它不会打搅你周围的人,它由一层薄薄LED光片构成,光的强度还可以调节,白天则是一个很酷的书签,这样就可以解决晚上看书的问题了。 发明案例---手指防切器问题:亲手做过饭菜的人都知道,当我们第一次切菜时,我们是很小心很小心的,害怕切到自己的手了。因此切出来的菜,粗细不均匀。很难饮食。解决方案:现在发明一种手指防切器,其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把它做成套筒状,套在手指上,这样就可以防止我们的手指被切了。不过切出来的菜还是粗细不均匀,这需要我们多加训练才行。 发明案例---带牙膏的牙刷问题:出门有时会忘记带全牙刷、牙膏,时常感到不方便,即使带全牙膏、牙膏,每次都为将牙膏挤在牙刷上,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牙刷,特别是与牙膏结合成一体的牙刷,包括刷柄、刷头、刷毛,刷柄的腹部由软性材料制成,连接在刷柄上,中间形成一腔体,在刷头内设与腔体连通的空腔,在空腔内设送膏管,送膏管后端连接推杆,推杆支撑在刷柄的纵向开口槽内,在刷头上铰接翻盖,翻盖另一端与送膏管通过弹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具有防尘、易清洁的特点,适合当今快节奏生活方式,适用于游客、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各行各业人群。 发明案例---菠萝挖孔专用刀问题:吃菠萝时去除外面的皮,而去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时用大的刀具之类的,又把里面的果肉给削掉了,造成了不必要浪费,并且黑斑不能消除。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方案:本产品是一个手工操作型挖孔刀。本实用新型属日用品领域,适用于挖掘菠萝果肉上的黑斑。它的主要技术是一个不锈钢片弯成U字型的刀柄和两个刀头部分。两个对称的弧形三角刀头与U字形刀柄是一体的,两刀柄的中间连有搭扣。弧形三角刀头的边沿锋利带刃,可以瞄准黑斑一次性切断、挖断。 发明案例---360度可旋转插座问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插座的插孔都是固定的,这对有些插头非常不利,因为有些插头撇在那里,长年累月就会将其连接的线给弄断掉。使用普通多位插座时有些困难:比如插座位不够用,因为有的时候,插上一个大的三脚插头,还比如带变压器的那种大个,它是否挡住了另外一个本来可以用的空位呢?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方案:现在发明一种可旋转的插座,如右图所示,其插孔部分可任意旋转。从而解决了上述的诸多问题。 发明案例---几何手表问题:目前商场的柜台里摆设的手表,其外形大都一样。你听下面图中所示的那样的新式玩意吗?可它在现实中就有,只要能想到的,就一定有这种产品。你看下图就是一个很有新意的产品。解决方案:这款手表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两个几何多变性的配合,以多变形切线穿过时间轴的焦点来分别表示小时和分钟,从而读出时间。你能看出现在是几点了吗? 1.4创造学的发展简史1、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2、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初)——文科阶段3、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工科阶段4、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理性阶段或成熟阶段 1.4.1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远古至中古时期——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巢氏筑屋法(房屋——鸟巢——模仿技法)古埃及人用绳子等间距打结的方法确定不同线段长度的固定比例(3:4:5),丈量土地的面积,(毕达哥拉斯定律,等值变换的技法)。《考工记》(战国)记载了冶炼青铜器时改变铜锡的比例制造不同用途的青铜器:钟鼎6:1;斧5:1;戈戟4:1;箭头5:2;刀剑3:1……(扩散思维、类比思维)古希腊学者的著作开始涉及“想象”、“发现”、“逻辑推理”等创造有关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心灵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一系列成果。 1.4.2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初)萌芽阶段——文科阶段人类进入近代社会后,有意识地对创造及其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两个途径:—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辩与概括—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的调查统计与经验研究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辩与概括16、17世纪英国培根和休谟:人的创造是生活中的实际行为。(经验主义理解)18世纪德国康德,总结了创造过程的基本机构,并把创造视为认识的基础。谢林认为:创造是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统一。19世纪中期马克思首次提出创造是人的实践的观点,指出创造不仅是人类物质生产与改造自然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在历史进程中造就人类自身的推动力。哲学家的理性思考,奠定了创造学诞生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自然科学领域常用的调查、测试、统计等实验方法也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和交叉学科——文科阶段英国学者高尔顿《遗传的天才》,首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杰出历史人物家谱,研究智力和遗传的关系。创造过程研究方面:沃勒斯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说、精神分析论、联想主义理论、格式塔理论等。创造机理研究方面:罗杰斯等人的内驱动力理论、弗洛伊德下意识动机论、破坏补偿理论。创造型人才研究方面,卡特尔(3637名人物)、罗斯曼(710名专利发明家)。 1.4.3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形成阶段——工科阶段起点:创造工程学20世纪之交,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发明掀起高峰,但不久便转入低谷,迫切需要总结经验,促进发明。于是创造工程学应运而生。到20年50年代末,创造学的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定形。 几个典型事件1931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克劳福特教授总结特性列举法;1933年:电气工程师奥肯编写发明教育讲义、办培训班;1936年: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史蒂文森等主持开设创造工程学;阿历克斯·奥斯本的作用:头脑风暴法(1938年)、《思考的方法》。 1.4.4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技法总结的日臻完善,创造工程学应用普及,人们开始致力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机理等方面研究,创造力开发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创造性思维测试工作推广开来: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试等。自然科学的介入:生理学、解剖学、神经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丰富成果。国际化趋势增强,建立学术组织、举办研讨会。创造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理性阶段和成熟阶段。 1.5国外创造学研究现状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七十来个国家与地区开展了不同程度地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工作。国外创造学的研究尤以美国、日本和前苏联为典型。 美国的创造学研究1.一系列创造技法问世作为创造工程学发源地的美国,“创造力开发”的学科(传播到日本和中国后称为“创造学”)首先是为了满足生产中技术创新及培训科技人员的需要,通过发明一系列创造技法而产生的。●1931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德发明“特性列举法”。●1938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副总经理A.F.奥斯本发明“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后来又发明“检核表法”。●1942年美国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室科学家W.J.J.戈登发明“统摄法”。●1957年美国陆军开发了“5w1H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开发出“德尔菲法”。●1960年戈登发明“戈登法”。 美国的创造学研究2.大、中、小学开设创造学或创造力开发课程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创造件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办“创造性思考”夜校,讲授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据测定,学生的创造力平均提高47%。此后,加利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犹他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开设了创造学或创造力培训课程,推动了创造教育的发展。美国中小学从小学三年级起到高中毕业,几乎同时接受三种以上的发明创造教育。对国民进行创造力开发教育和训练开发国民创造力并将它转化为生产力是美国发展战略的基本性工程。美国大学中与创造学有关的课程大致分为五种类型:把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发展(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心理学学科范围内增设创造学的课程(耶鲁大学),在教育学学科范围内增设创造学的课程(佐治亚大学),在管理学学科范围内增设创造学的课程(哈佛大学),工程学科范围内增设创造学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美国的创造学研究3.一批企业开展创造力培训和创造性咨询美国通用电气公司、IBM公司、道氏化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等一大批公司设立了自己的创造力训练部,对本公司的科技人员和职工开展经常性的创造力培训。通用汽车公司结合创造工程培训课程,仅1955年就培训700人。IBM公司用“统摄法”进行全员培训。美国钢铁-汽车联合公司下属的一个小企业就培训了3500人。克莱斯勒、福持汽车公司也常年开办创造工程班。有的公司还为企业领导专门开办创造性想象班。奥斯本还带头创办了“创造力开发咨询公司”。在他带动下,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创办了33家这样的公司,80年代后还在发展。这些公司聘请创造学专家从事传播、咨询、培训、开发、评估、解题、决策、人才选拔、设计等方面的创造性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使创造力的开发培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反过来推动了创造学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的创造学研究4.学术机构、学术研究和学术会议的发展简况经过20世纪50年代美国创造学的研究热潮.逐步形成十几个有影响的创造学研究中心,如南加利福尼亚能力研究设汁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个性评估研究所、芝加哥大学智力与创造力研究所等。全国共有50多所大学成立了创造力开发研究机构,开办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造力开发学术会议。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教育研究会、美国心理学会、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天才儿童协会等学术组织多次召开创造教育专题讲座会。其中具有世界影响的是.从1954年起出奥斯本创建的“创造教育基金会”(CEF)发起、每年召开一次的世界性大会,到第40届年会时,与会代表由原来的200人增加到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0多人。CEF还定期出版创造学专业刊物《创造性行为》,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和交流创造学研究的学术信息和成果,受到各国创造学界的重视,对推动创造学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大作用。 日本的创造学研究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美国引进创造学,由于日本政府重视全民族的创造力开发,日本企业也特别重视科技人员和职工的创造力开发,使日本在世界性科技和经济竞争中善于进行综合创新,获得了后发优势,在若干工业部门创造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世界名牌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仅仅花了30多年时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一些领域超过美国。日本在研究、推广创造学以及开发创造力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的创造学研究1.日本创造学研究的发展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引进创造学后,一部分创造学研究者在研究和传播美国创造技法的同时,结合本国实际,发明了多种创造技法。例如,市川龟久弥教授发明“等值变换法”;1965年日本筑波大学川喜田二郎教授发明“KJ”法(即情报整理法);1970年日本创造工程研究所的中山正和所长发明“NM”法。1958年“日本独创性协会”成立;1979年日本创造学会成立,创办了有影响的创造学刊物,如《创造学研究》(日本创造学会会刊)等;出版了一批创造学著作,如《振兴企业的小发明——被人忽视了的经营之道》(丰泽丰雄著),《创造性思维方法101》(高桥浩著),《创造力和直觉》(场川秀树著),《创造性心理学——创造的理论与方法》(思田彰著)等。 日本的创造学研究2.日本政府重视创造力开发,倡导发明活动1982年福田纠夫首相亲自主持会议,提出“立足国力,开发创造力,创造新技术,确保竞争优势”的方针,在决议中确认“创造力开发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支柱”,表明政府将创造力开发放到了重要位置。日本政府还把每年4月18日定为“全国发明节”。90年代日本科学技术厅还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并在20~50岁的科研人员中寻找推选有创造能力的项目负责人。日本政府还积极支持开展全民创造力开发话动,在各城市开办星期日发明学校,自1974年创办第一个青少年发明俱乐部以来,青少年发明俱乐部已经发展到90多所,计划将建立180所,以加强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和训练。全国各种发明竞赛己举办了几十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国性表彰大会。由于全国上下相互配合支持,形成了广泛、深入、持久的全民性创造力开发活动,造就了一支占人口总数5%、达600万人的发明大军。 日本的创造学研究3.企业热心开发创造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普遍开展“全员创造发明运动”。一些大企业,如松下、日立、京尼等公司都把开发职工的创造力作为一项常年轮训的内容,因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促使日本的专利申请每年高达55万件,占全世界专利申请数的三分之一,从1976年起就跃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创造学研究4.学校创造教育的曲折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整个学历教育仍然拒绝创造教育,死气沉沉,僵化呆板。这种因循守旧的局面招致企业界的指责和抵制:有的企业拒收大学生;有的企业撤回对学校的投资;有的甚至提出“教育亡国论”;众多企业大力投资开展内部的职工创造力培训,形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能力开发体制(包括创造力开发)。到了1970年政府实行第三次教育改革,要求教育界摆脱陈旧的、只注重学历的教育体制,创造教育在学校中才有所推广。直到1984年以后,实行新的大学教育改革方案,其目的就是培养创造力,“面向21世纪”,日本教育界的观念终于转了过来,创造教育开始得到较为顺利的发展。这一发展进程中,显示出两个特点:①重视对教师创造力的培养。②重视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特别重视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并制定了“实用新案”等法律措施予以保护。 前苏联的创造学研究前苏联将发明创造载入宪法,制定了包括开发创造力在内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大学开设创造学课程,成立“大学生设计局”,建立各种形式的发明创造学校。前苏联在创造学发展方面有两点较突出:①在创造学研究方面形成了现代发明方法学体系。他们的创造学研究侧重于探讨发明对象的客观规律性,重点解决发明课题的程序。前苏联学者创立了物场分析理论和方法,制定了发明课题程序大纲、物理化效应表、基本措施表和由不同基本措施组合而成的标准解法表等工具、形成了发明方法学体系。②建立了创造性教育和人事体制。从20世纪60年代起,前苏联开始建立各种形式的l00多所发明学校,系统开展发明创造方法学的教学工作,它的生源来自社会各行业,从大、中学生到工人,也有工程师和科学家;开设的课程有发明学、创造心理学、专利学、信息学、预测学、经济学、发明史等等;按教学层次分为:入门讲座(20学时)、发明学校(100~120学时)、发明学院(200~240学时);获得发明学院的毕业文凭后,可由政府部门分配到相关部门担任发明工程师。前苏联在人事制度方面规定设计部门配备设计师和发明工程师的比例为7:1,这就为发明创造学院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门路,反过来促进了发明创造学校的发展。 1.6创造学在中国的发展1.历史渊源2.引进消化,推广培训阶段(1980~85年)3.应用开发,展示成果阶段(1985~94年)4.独立研究,形成学派阶段(1994~现在) 历史渊源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别出心裁……四大发明现代教育史上倡导创造教育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是我国20世纪30~40年代最早倡导创造教育的先驱。“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育才学校的创造教育实践。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他的创造教育理论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 引进消化,推广培训阶段历史背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学的春天到来,科学学、未来学、人才学等新学科在我国迅速兴起。国外创造学资料陆续引进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潜科学》、《人才》和《科学画报》等杂志陆续发表了一批译介创造技法和创造学观点的文章,在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1983年6月2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和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发起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和全国第一期创造学研究班在广西南宁开幕,是创造学正式引进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创造学发展的里程碑。 应用开发,展示成果阶段创造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的成立为标志,开始了第二阶段,即以创造学的应用开发、展示创造成果为主要内容的阶段。 独立研究,形成学派阶段创造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的正式成立为标志、开始了第三阶段,即独立研究、形成学派的阶段。会刊《创造天地》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创造学论文和介绍创造教育经验的文章,对我国创造学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功地组织了五届“创造学奖”评选活动;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创造学会第三、四、五届全国学术研论会;推动了大、中、小学的创造教育,企业创造学培训和发明创造学校、学院的发展;出席了有关创造学的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了更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初步形成了三大学派:创造哲学学派、创造工程学学派和创造教育学学派。 独立研究,形成学派阶段创造哲学学派:这一学派以研究创造活动中哲学层次的一般概念、一般规律、一般原理、一般关系和一般方法论为主。主要代表:傅世侠(北京大学)、刘仲林(中科大)、甘自恒(广西大学)创造工程学学派:这一学派以研究技术发明、工程设计、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创造技法为主。主要代表:袁张度(中创会会长)、肖云龙(中南大学)、关原成(山西科协副主席)创造教育学学派:这一学派是以研究创造性教育的新方式,研究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规律为主。庄寿强(中国矿业大学)、李嘉曾(东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