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04210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8
《对教材循环使用制度的分析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教材循环使用的分析与思考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教科书要求建立循环使用制度。根据相关规定,纳入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包括:小学《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初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按照要求,循环使用的教科书由学校集中管理,学生免费使用;各学校要提供适宜的保管、贮存场所;2008年4月,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另行下发了循环教科书的登记、发放、回收、统计、消毒、保管、更新等具体办法。到本学期为止,这一制度已经执行了两年,共五个学期,各方面反馈的结果并不令人
2、满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执行力度也不如以前,达到的效果也就越来越不理想。笔者作为农村学校的一名管理人员,每学期结束和下学期开始,都要为怎样更好地执行这一制度作出相关的部署和安排,结果一样的不尽人意。由此,我常常思考:一定要进行教材循环使用吗?教材循环使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网上查询了一下,也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想谈谈个人对这一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一、教材循环使用----好的初衷众所周知,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课本费。作为国家一项重大的惠民政
3、策,极大地降低了每一位家长的对子女教育的投入。然而,学生的课本种类较多,全部的课本免收费用就会过大的增加政府的负担。于是,“全部教材免费,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制度得以出台。当时,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支持“部分教材教材循环使用”这一政策的出台:1、部分学科教材循环使用既可以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2、5教材循环使用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教材的大量生产,不仅造纸要砍伐树木,而且造纸工业排放的污染也很惊人,教材循环使用后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3、教材循环使用可培养学生们良好
4、的读书和爱书习惯,同时培养他们从小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这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在独生子女多,从小受宠,与人共享、合作的意识普遍较差。循环使用课本,将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学会与他人共享、合作,并养成节约、爱护公物的好习惯。二、教材循环使用----不理想的结果仅仅基于上述的几点理由,就没有充分考虑其弊端地实行“教材循环使用”这一政策。尽管各级主管部门、各学校为更好地执行这一制度相继出台了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但执行过程中的诸多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普遍存在的弊端有以下一些:1.增加了学生上课期间的笔记负担。有
5、固定课本时,诸如一些名词、概念等内容,学生可以不在笔记本上重复记录,而没固定课本时,所有想掌握的知识,为了便于课后复习巩固只有全部记下来。2.增添了教师每节课收发课本的繁琐。为了尽量保持课本循环使用的年限,教师们除了每节课都强调要爱惜课本外,还要做到每节课上课时发放课本,下课时收起课本,让老师们难厌弃烦。3.让家长担心子女学习效果。学生没有自己的固定课本,有些知识点记不下来,还有部分学生干脆就不记。家长能不担心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效果吗?因此,不少家长买好了一套循环使用课本在家备用。于是,“免教材费”政策的目的性和作
6、用大大降低。4.管理难度大,损坏的现象难以避免。尽管学校和教师做了不少的教育工作,但中小学生毕竟年纪不大,自控能力较差。所以,一学期下来,很多课本虽然收齐,但已经破烂不堪。55.消毒难以到位,有严重的卫生隐患。课本收收发发,难免一次又一次更换“主人”,于是留下疾病交叉感染的隐患。6.书非自己所有,每个学生都会注意不要损坏和弄脏,肯定会分散听课时的注意力,非常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7.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出版商千方百计对教材版本更新加快,新旧教材内容难以衔接。8.进行教材循环使用的部分学科均是平常所谓的“副”课,这些
7、学科开展的不好,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影响巨大。9.由于上学期末收上来的循环使用教材加上新学期补充的30%的教材新旧不一样,有的内容也有细微的改变。学生上课得到的是新课本、还是旧课本,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情绪,也影响家长与老师、学校止之间的沟通,甚至会因此产生矛盾。10.有的学校或班级经常出现收的课本与补的课本加起来不足班上的学生数,常常会出现有的学生没有课本上课的现象。11.很多农村学校,原本就师资不足,正好因为教材循环使用的诸多影响索性就不开课了,或者这些课九流于形式了。对于学生而言,连教材都没有的学科,那就更引不起
8、学习的兴趣,原有的一点兴趣,也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在慢慢消失。三、教材循环使用----应该取消的政策其实,“教材循环使用”这一政策的出台初衷是好的,但不能不说,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需要大量的、一代代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培养更离不开全面的、扎实的基础教育。第二、仅仅从“节约社会资源,减少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