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77339
大小:2.09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8-18
《《就业问题分析》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就业问题——民生之本就业现状简介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且,自2009年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都有所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年高校毕业生招生就业统计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如图所示,1984年—1990年出生的人口是中国的婴儿潮一代,即中国人口出生的第二个高峰期,而从1990年—2000年,中
2、国出生人口的数量逐年下降,由此看到中国人口就业高峰期为2006年——2012年,那么结合上表的数据来看,2006—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形势不容乐观,预计未来的三至四年,就业人数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从社会就业的角度来看,人才供给过剩,而从企业持续经营的角度来衡量,目前充足的人才供给状况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从2013年起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数量将呈下降趋势。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持维持在70%〜80%,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尽管教育部门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并
3、不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科学性依然遭到社会、学生和学者的质疑。因为,当前政府部门关于就业率的测算方式既不同于理论界的算法,也不能和国际接轨。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前政府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实际上是安置率(落实率)。即:安置率(落实率)=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毕业生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根据岳昌君2005年的调查,截至2005年6月毕业生已签约的只有33.7%,而2003年这个数据是31.9%。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5月,毕业生签约率为45%。显然,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是政府把升学出国的毕业生都视为就业。因此,如果用新的就
4、业率统计标准,不包括升学出国者,那么就业率就没有那么高。就业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一般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普遍不足,就业的总体性矛盾和就业的结果性矛盾都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城镇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真实失业率持续上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大规模转移。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失业人员再就业普遍比较困难,再就业率低下。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的调查分类项目有明确目标有目标但不明确没有明确目标合计频数247人475人1177人1898人百分数13%25%62%100%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期
5、间接受职业指导情况的调查分类项目多次接受职业指导接受1到2次职业指导从未接受职业指导合计频数186人573人1139人1898人百分数10%30%60%100%招聘会现场大学生就业的现状1.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平均签约时间点后移2.不能再低的薪酬水平3.就业重心下移:与农民工们抢饭碗4.高昂的就业成本5.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退出就业市场6.创业环境艰辛,自主创业成为奢望公平就业机会公平就业机会的定义:是指所有的人都有以业绩、能力和潜力为基础去工作和发展的权利。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则主要有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身体歧视和院校歧视。户口歧视从
6、机关招考公务员,到一般企事业单位的职员招聘,都存在设置“户籍门槛”的现象。“经验”歧视人才招聘时提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优先”等条件,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无门。这种就业歧视普遍存在,但在“经验”是否确实需要的判断上存在一定难度。毕业生就业状况之原因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两方面因素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就业难!外在因素“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有关“就业难”现象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种: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存在弊端。盲目扩大学校规模,而不是强身健体练内功,导致现在大学生素质相对较低,造成毕业生供过于求。二、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
7、求结构的错位。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三、不规范、不健全的的人才市场机制。人才市场机制在这里主要指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
8、国家允许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多的用人自主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