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69226
大小:211.96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8-18
《《实践和认识》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第一节: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含义: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军人打仗,商人经商,科学家做试验,都是实践。2、实践的特点是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05选择: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A、物质资料生产活动B、社会政治活动C、精神生产活动D、科学研究活动04选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08年简答实践的含义
2、和特点。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首要的地位和决定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在认识中具有首要的地位和决定的作用。这表现为: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特点:自然性、社会性和思维性主体1、认识主分类:个人、集体和社会体与客体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客体分类: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03年选择、在认识活动
3、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D、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性反映;(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对于上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说明: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习题:1.实践是指人们()A.本能活动B.适应环境的生物性活动C.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D.精神活动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第二节:实践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事物的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感性认识特点:直接性表面性、片面性、具体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借助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割
5、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第一,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05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基本形式有A、感觉、知觉、概念B、感觉、知觉、表象C、概念、判断、推理D、知觉、表象、推理(06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本质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08单选题)割裂感性认识和理
6、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理论,一种是经验论,另一种是A唯理论B庸俗进化论C激变论D庸俗唯物论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性(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3)检验和发展认识。2、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05年选择:在认识的两次飞跃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为重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深入实际,调查研究B、汇总材料,去伪存真C、科学抽象,形成理论D、制订方案,付诸实践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7、映。2、真理的客观性指:其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其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的客观结果,不以人的认识、利益、愿望、好恶为标准;其三,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标准①“权威标准”,把皇帝圣人的话或经典著作奉为绝对的权威和真理的标准。(汉代哲学家杨雄:“万物纷纭,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把孔子的言论当作真理的绝对标准。)②以我的意见为标准。明代思想家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主张“以吾心之
8、是非为是非”。如此,必导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