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63135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8
《请关注几种课堂现象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原文地址:请关注几种课堂现象作者:函谷人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课堂教学更是这样。我们的广大老师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前行,个性化的东西日益增多,课堂更显丰富多彩。可以说,自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位大家的教学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而成为真理。因此,我们经常关注课堂上一些有代表的现象,并在思考中尝试完善,那么,我们都可以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再进一步。一、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总是从零点起步。我们的教学也是一场接力活动,学生一定是从一个地方带着一些东西来,也必然要从我们这里出发,到另一个
2、新的地方去。作为老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在教学中适时运用,这样就能准确地找到起点,提高教学效率。我听了几位老师教学二年级的《祖国在我心中》,当进行到“第二眼我就找到了北京……”时,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出示了关于北京的一组图片,看起来气氛活跃不少,但殊不知这些内容在之前的“丁丁冬冬学识字”中已经了解了,可以说,老师做的是无效劳动或者是低效劳动。大多数老师上习作课,总是要和学生一起研究怎样审题、选材之类的问题,好像只有这样,才算完整的课,不知道利用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我
3、建议老师在学期初,还是系统的看看关于整套教材编写方面的材料,准确定位自己。二、先把结论说出来,学习的过程就是验证。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一条规定,教学中不能事先把结论说出来,应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去发现,允许个性化的存在。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有与这个要求不一致的现象。我曾经听过初中的几节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多是先说说明文的十五字方针,然后在读课文中去看是不是这样。小学课堂也有此类现象:六年级课文《长江之歌》课后的练习题是:“课文的两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执教的老师能够尊重编者建议,选其做为主问题。但在操作时则过于古
4、板,一开始就以“对应”起步,把两个小节对照着解析。我的感觉这属于验证式的教学,为了写法而肢解了课文内容。可否这样安排:先学第一节,理解内容,试着分层次,发现写法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学第二节,比较中了解什么是“对应”。点到为止,不必深究,因为学生今后还要继续学习。老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唯一的听众》时,从单元主题入手,以探寻我的“变化”为主线,进而认识那位老人。重视单元主题是应该的,但不能为了突出主题而设计教学的过程。我想还是先从内容开始,概括说说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从文字中找出根据来和大家交流,然后再慢
5、慢切入主题。正是老人先有了变化,从一个音乐家成了“耳聋”的人,我才有了变化,从“像锯桌腿”到奏出真正的音乐。三、群体无意识的问题真的不少。我常和老师们说,低年级的课堂上主要是围绕确定性的问题来教学,中高年级除此外,主要围绕非确定性的问题来教学,非确定性问题的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要尽量杜绝的是群体无意识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和大家的课堂上,都还是时常冒出这些低级的内容。诸如:去过北京吗?(学生都说去过,老师问北京有什么,学生说有弯弯的小溪……)想念台湾同胞吗?(学生异口同声:想!台湾同胞何许人
6、也?)这篇课文句子优美吗?(学生没有判断的标准,但仍大声地说:优美!)老师拿出地球仪,问学生:你最想从上面找到什么?(学生答:中国、北京,甚至有人说台湾,这是在猜老师心思后的想法。)要彻底杜绝群体无意识问题,还是不现实的,有时紧张了、接续不住了,随口问个问题,也未尝不可,但对于优秀老师来说,对于一节好课来说,还是越少越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