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60542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17
《统筹推进特权问题治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调研报告统筹推进特权问题治理——对反特权的调研与思考特权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滋生消极腐败现象,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反特权“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大问题”。对特权问题,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反特权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亟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特权的界定 特权,简单地说,就是指特殊的权利,即部分人享有而不是社会大众普通享有的权利。特权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可以是政治上的,也可以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享有特权的主体是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既可以是主观追求
2、的结果,也可以纯粹被动享受。 特权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其存在范围、享有主体、具体内容、影响大小等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始终程度不同地存在。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特权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与社会等级、血缘、种姓、民族、性别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是全方位的,覆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礼仪等各方面,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制度的根基,成为一种文化。比如,在我国古代,皇帝的名字、自家祖先的名字都是需要避讳的,这实质上是特权发展到极致的一种表现。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确立,那种完全依附于血缘、种
3、姓、民族、等级、性别等先天身份的特权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而依附于职权、职位或是政治、经济等方面优势地位的特权则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总体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权是逐步减少的。但是,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的,民主平等理念的普及和社会上特权现象的减少,使保留下来的特权更加容易受到关注,也更加不被社会认同。 从大的方面看,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特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类是国家基于保障或保护的目的通过正式制度设立的特权。主要有:从保障正常履行职责的需要出发,为特定人员设置的特权,如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保障权、外交人员的外交豁免权、人大代表(议员)的司法豁免权
4、,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基本福利保障等。为维护社会和谐,给予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如特殊行业和职业的特殊劳保待遇,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在出行等方面的优惠优待等。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对特定行业、地区给予的特别支持和保护,如国家的特区政策、老区政策等。这类特权为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需,是正当合理的,一般不属于反对和禁止的范围。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可能会发生曾经合理的特权逐步变得不再合理的问题。比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基本福利保障就应该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这其中存在一个调整和改革的问题。 另一类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个体和群体利用自身的
5、优势地位通过非正当方式发展或创设的特权。这种特权才是人民群众真正反感的。具体来说,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将基于职责需要的保障性权利延伸、扩展,超出了正常履行职责的需要,甚至演化成一种固有福利和待遇。比如,国家公职人员的“三公”消费问题等。另一种是依据优势地位、利用制度和政策的模糊地带创制和发展出的特权,其中一部分为内部掌握的潜规则,一部分已经由制度固定而成为显规则。如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的高福利等。这类特权严重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最反感的,也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根据以上分析,特权和腐败虽然不能完全分开,某些特权对腐败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6、但特权与腐败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腐败是一种违纪违法行为,为法律和制度所明确禁止,而特权或多或少有着法律和制度上的依据,或是历史惯性的作用,合法与不合法、合理与不合理交织。 腐败虽然也有个体腐败和集体腐败的分别,但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行为,责任人相对明确具体,可以通过个案处理来纠正。而特权形成原因相对复杂,享有者往往以群体形式存在,并且受到某显规则或潜规则的支持,一般难以受到追究。也正是因为如此,反特权较反腐败牵涉面更广、更为敏感。对特权问题,我们应区别情况,统筹规划,系统治理,既注重显性特权的治理,更应当从制度规则上解决问题。 二、当前特权的
7、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必须逐步解决的特权问题主要有: (一 )用人方面的特权。我国从法理上确定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问出身、不讲门弟的用人原则,但在现实中,一些人在录用为国家公职人员和被提拔重用过程中实际享有了一般人所难以享有的优待。比如,某些“官二代”提拔不经正常程序,甚至屡屡破格、火箭升迁;在一些县市,一定层次以上的领导干部安排一名子女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成为潜规则;有的地方对老干部子女亲属录用为国家公职人员和提拔重用进行倾斜,甚至搞平衡照顾;有的地方当过秘书的领导干部比例太大;一些相对封闭的行业,其内部子弟优先录用
8、等现象仍然存在,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国家公职人员录用和干部选拔制度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留下的“后门”和“暗道”,为人为运作提供了空间。比如,我国在明确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