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

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

ID:41148972

大小:297.51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8-17

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_第1页
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_第2页
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_第3页
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_第4页
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第一节公理演算—P系统的出发点第二节P系统定理的证明第三节P系统定理的演绎第四节自然演算—NP系统第五节命题逻辑的系统特征第一节公理演算—P系统的出法点(1)(一)语法部分,关于对象语言的理论。1.初始符号:(1)p,q,r,s…(2)¬,∨(3)(,)2.形成规则(π,A,B,C等为元变项):(1)初始符号(1)中的任意符号π是一合式公式;(2)如果符号序列A是合式公式,则(¬A)是合式公式;(3)如果符号序列A和B是合式公式,则(A∨B)是合式公式;(4)只有符合以上三条的符号序列是合式公式。第一节公理演

2、算—P系统的出法点(2)3.定义(用D表示):D1(A→B)=Df(¬A∨B);(蕴涵)D2(A∧B)=Df¬(¬A∨¬B);(合取)D3(A↔B)=Df(¬A∨B)∧(¬B∨A);(等值)4.公理(用A表示公理,用元符号表示其跟随的公式是本系统要肯定的):A1├((p∨p)→p);(重言律,或去析公理)A2├(p→(p∨q));(析取引入律,或加析公理)A3├((p∨q)→(q∨p));(析取交换律,或交析公理)A4├((q→r)→((p∨q)→(p∨r)))。(附加律,或蕴析公理)第一节公理演算—P系统的出法点(3)5.推理规

3、则(或变形规则,用R表示):R1(代入规则):在一个合式公式A中,用一合式公式B代替A中某变项π的每一次出现(或将A中的π全部代以B),从而得到合式公式A(π/B)。即从A可得A(π/B)。R2(分离规则):从A和A→B(或(¬A∨B))可得B。R3(定义置换规则):定义两边的定义项可以互相替换。设B=DfC,A(B)为包含公式B的A公式,A(B/C)为在A中用公式C置换B的公式。即从├A(B),可得├A(B/C)。1.符号结合力规则:(1)公式最外面的一对括号可省略,若有不能省略的括号,其结合力最优先;(2)真值联结词的结合力

4、依下列次序递减:¬,∧、∨,→,↔(二)语义部分,关于符号和公式解释的理论2.关于形成规则例:判定¬(¬q∨r)∨¬(p∨q)∨(p∨r)是否为公式。根据规则(1),p,q,r是公式,因为它们都是字母表中的字母,都属于π,进而属于A。根据规则(2),¬q是公式,因为¬q为¬A。根据规则(3),¬q∨r,p∨q,p∨r是公式,因为它们均为A∨B。再根据规则(2),¬(¬q∨r),¬(p∨q)是公式,它们可看作是¬A。再两次根据规则(3),最后判定¬(¬q∨r)∨¬(p∨q)∨(p∨r)是公式,因为它们可看作是A∨B。对公理的解释每一条

5、公理都是本系统最基本的重言式,其真值,可用真值表方法判定。关于推理规则(1)(1)关于代入规则(R1)该规则要求只有命题变项π才能被代入,而其他多于一个符号的公式,例如¬p都不能被代入。但是,对于代入的公式B是没有限制的。另外,如果在A中的π出现不止一次,那么在代入时必须到处都用同一公式B代替,不能用不同的公式代替,也不能有的不代替。举例:设公式├A为:├p∨q→q∨pA中被代入的变项π为:q代入的公式B为:¬q合法代入(├A(π/B)):├p∨¬q→¬q∨p不合法代入:p∨¬q→q∨p(未对π在A中的所以出现即每一个q进行代替)关

6、于定义置换规则(R3)这里的置换和前面的代入是不同的。置换要求置换公式和被置换公式是等值(或可互相定义)的,而且是在被置换公式出现的某些位置上进行替换。代入则不要求代入公式和被代入公式等值,但必须在被代入公式出现的所有位置上进行替换。举例:设公式├A为:├p→p∨¬qA中被置换的公式B为:P∨¬q置换的公式C为:q→p(要求:B=dfC即p∨¬q↔q→p)置换后所得公式(├A(B/C)):├p→(q→p)关于符号省略规则根据形成规则所构造的公式,其符号过多也过于复杂。我们可以作些简化。本规则是在保证不影响原公式固有层次的前提下,对公

7、式的简化。例如根据本规则,P公理可简化为:A1.├p∨p→pA2.├p→p∨qA3.├p∨q→q∨pA4.├(q→r)→(p∨q→p∨r)3.2P系统定理的证明所谓P定理的证明,乃是一有穷的公式序列A1,…,An,其中每一公式Ai(1≤i≤n)都适合以下条件之一:(1)Ai是一公理;(2)Ai是一已证定理;(3)Ai由本序列在先的一个公式经代入或置换所得到;(4)Ai由本序列在先的两个公式Aj和Ak(其形式分别为B和B→Ai,ji,ki)经分离所得到;(5)最后一个公式An是要证明的定理。定理的证明T1├(q→r)→((p→q)

8、→(p→r))证:1.├(q→r)→(p∨q→p∨r)公理42.├(q→r)→(¬p∨q→¬p∨r)1代入p/¬p3.├(q→r)→((p→q)→(p→r))2定义1置换T2├p→p证:1.├p→p∨q公理22.├p→p∨p1代入q/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