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13216
大小:5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3
《李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材分析】《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题目《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富有诗意,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植树让荒山野岭变成了绿色的天地,改善了环境,到处都有春天的脚步,春意才会如此贴近我们,我们的双脚才会被春光染绿。诗歌的学习中,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如“林涛”“煎熬”),意象(如“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教学内容】1、全诗有感情的朗诵。2、会读本课
2、的4个生字,会读会写会运用本课的9个一类字。3、感受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4、开头结尾部分反复的写法及好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2.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锨镐”“煎熬”“咆哮”“裸露”“河畔”等词语的读音,会读会写会运用本课的9个一类字。3.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了解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用心感受语言文字,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4.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培养阅读和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
3、习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2、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锨镐”“煎熬”“咆哮”“裸露”“河畔”等词语的读音,会读会写会运用本课的9个一类字。3、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了解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用心感受语言文字,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第一课时【课时目标】8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好风光。2.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锨镐”“煎熬”“咆哮”“裸露”“河畔”等词语的读音,会读会写会运用本课的9个一类字。3.通过多种
4、方式的诵读,初步了解诗歌反复、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感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同学们,我们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文章很美,用心读一读哦。一定要把每个生字的字音读准,文章读通顺哦。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文中做个记号。加油哦!1.看拼音,写词语gēyáoluǒlùjìmòpáoxiàomàomì()()()()()yōngbàozhīfányèmàohuāngshānyělǐng()()()2.给正确的读音下画“——”锨镐(gāogǎo)流淌(tǎntǎng)河畔(pànbàn)结束(shùsù)树丛(chóngcóng)撑起(chēn
5、chēng)3.《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体裁是。它细致地描绘了给荒山野岭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以实际行动的决心。【设计思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因此,在上课之前,通过预习导学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预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课堂助学1、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就要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最令我们欣慰的就是那些红色了,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还专门设立个植树的节日,你们知道是哪
6、一天吗?(3月12日)。 8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2、预习反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提醒学生读准“裸露”“咆哮”“浑浊”“锨镐”,注意纠正在预习反馈中出现的字形错误)反馈错误多的题目。【设计思路】通过预习案的反馈检查,有针对性的巩固学生字词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率。3.整体感知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带着问题去读读书。学习步骤:(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在全文中出现了几次?用笔在文中划出来。(2)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如果有读
7、错的字音相机纠正。(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4)四人小组交流问题答案,并推荐一人全班发言。4.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发言,全班讨论:为什么春光会染绿我们的双脚?5、小结并过渡:是呀,在春光中,少先队员们亲手栽下了一棵棵小树苗,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增添了许多绿色,用实际行动让环境变得更美。“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在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出现在那几个自然段呢?6、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感受诗歌中前后照应,体会文题的含义。学习步骤:(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作记号,找找这两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
8、)想一想这两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抓住关键词语,谈谈你的感受。7、全班交流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