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02506
大小:24.6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8-13
《2019组织行为学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组织行为学实验报告 目录 实验1:心理定势 实验2:他人信息对判断的影响实验3: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实验4:冲突方式分等评定 实验1:心理定势 思维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目的:验证问题解决的心理定势效应。方法:材料与仪器 印制清晰的陆钦斯量水问题的题单,见表1。 表1用给予的水罐A、B、C量出一定的水量给予的水罐要量得的水量问题的序数列出算式A B C121 127 3100B-A-2C214 163 2599B-A-2
2、C318 43 105B-A-2C49 42 621B-A-2C520 59 431B-A-2C623 49 320B-A-2C715 39 318A+C828 76 325A-C918 48 422A+C程序:实验在全班进行。仔细看表1,这张表的第2列是给予的水罐A、B、C,它们的大小见这列的数据。请你用这三个水罐量出该表第三列所要求的水量。表的第一列是解题的顺序。请按此顺序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表的第四列的相应地方。要做得愈快愈好。全班同学做完后,收回题单。 1
3、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序列1-9的实验,于被形成了利用B-A-2C这个公式的定式,结果对于序列8,也大都用同样的方式加以解决,竟然没有发现原本应该显而易见的简单办法(A-C)和(A+C)。结果: 表2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受定势影响的人数未受定势影响的人数%%01班,42人参加实验,1人未受影响结论: 定势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刻板化。讨论: 1、在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中是否包含知觉定势和反应定势?为什么? 答: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中包含知觉定势和反应定势。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
4、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社会态度方面的倾向。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和日常生活中的定势现象。俄国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两组大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向第一组说,将出示的照片上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向另一组说他是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用文字描绘照片上的人的相貌。分析: 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犯罪的
5、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等等,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知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定势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定时现象: 服装购买行为中的思维定势包括: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经验定势;非理性定势。 实验2:他人信息对判断的影响目的: 2 在某种程度上采用定量的方式,检查在个人就同一对象进行难度较大的判断之际,其他人的判断一旦作为信息以匿名形式提供进来将对诸个人的判断产生什么影响。 实验工具:在透明的玻璃瓶中装入相当数量的豆类。按一个小组的人数准
6、备好单人桌和椅子。第一次和第二次判断值的记录纸各一份为一套以及笔记用品。 实验程序:让第一组进入实验室坐定,各桌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使相邻二人相互看不见桌上笔记的内容。 实验者给予以下指示:“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准确判断事物数量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根据车流量判断公路的拥护状况、对集会的参加人数作出推测以及根据顾客人数来决定商品的进货量,等。今天我们想使用装入大豆的瓶子来测验大家的这种能力,请各位给予合作。首先,请大家用5秒钟时间仔细观察这个瓶子,然后尽可能正确地对瓶子中的大豆数量作出判断
7、。不要与周围的人作任何商量,安静地决定自己的判断值。”实验者将装有大豆的瓶子向实验对象呈现5秒钟,然后收回,接着,要求实验对象将各自的判断值记在桌上第一次判断值的记录用纸上,交给实验者。 在将全体实验对象填写完毕的记录纸回收以后,实验者指示实验对象:“不要说话,安静地等待片刻”,在此期间算出判断值的算术平均值,接着向全体对象口头传达每个人的判断值和全体的平均值,进而给予以下指示:“以上是各位的第一次判断值与平均值,请以此为参考重新考虑一遍,做出第二次判断。请大家再看一遍刚才的瓶子,时间同样为5
8、秒种。”这时候,实验者应算出第一判断完了至第二次呈现瓶子开始之前所需时间,为随后进行的第二小组测验作参考。 实验者再次将装有大豆的瓶子呈现5秒种,收回后请实验对象填写第二次判断值的记录用纸并交上来。 对第二小组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让其填写第一次判断值并回收记录纸。第一次判断终了至第二次判断开始,让实验对象不要说话,安静地等待片刻,等待时间与前一个小组相同。省略上述程序,用程序的方法要求实验对象作第二次判断,然后结束实验。 结论:第一欠判断时的自信、希望知道别人判断的心情及程度;第二次判断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