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ID:40983524

大小:2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2

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_第1页
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_第2页
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_第3页
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_第4页
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设计有效的问题追求高效的课堂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重难点的突破口,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素养。因此课堂提问的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来设计问题,使提问更有效呢? 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儿童

2、借助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我们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知识出发,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确实学生决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设问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认知基础,要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中,由于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可创设情景:四只小猴争着想

3、吃一个桃,猴妈妈想做一个公平的妈妈该怎么分桃呢?(揭示出:平均分),把一个桃平均分给四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和整只桃有什么关系,可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分数:1/4)紧接着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把一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只桃的1/4),接着引入新课,问:如果把一盘桃(四只桃)平均分给四只小猴,每只小猴分的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呢?这样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提问,使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之上,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积极促进旧知向新知迁移,又可以使

4、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下一步的教学适时调整教学预案,避免让学生去“探究”一些已经知道的知识,无病呻吟。 二、要切中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设问时是否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很重要,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是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作服务的?重难点是什么?我们一般是怎样教学这个内容的?生活中的原型又是怎样的……正确地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找准提问切入点。如“钟表的认识”一课,平时教学中我们只问:长的那根针是什么针?短的那根针是什么针?只要学生知道时针又短又粗,分针细又长就行。而如果仔细研读认读时间的本质方

5、法,就会发现时针和分针的名称本身就是有学问的,时针表示几时,分针表示几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强调问: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是什么?就会使学生认识这两根针的本质作用,减少在认钟时的错误,如把12时半看成6时。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个知识点。在教学整时和半时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局限于眼前的知识点,觉得整时和半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分针在12上和在6上,所以教学时就会引导学生先看分针:只要看分针在6上,就是几时半,分针在12上就是几时整。而在认时间时,其实时针是起关键作用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一根时针就可以了。针对这

6、些特点,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出示时针在5上,猜猜分针在哪里?再出示时针在5和6正中间,问:分针在哪里?猜了两次后再问:你怎么知道分针在6上呢?学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知道时针对着几就是几时,在两个数字正中间是几时半,所以分针在6上。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看时间时,时针比较重要,要先看时针,抓住了知识点的本质特征。 三、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而教材的编写经过专家论证,是具有科学性的,同时教材也不尽完善,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用好,既不迷信又不偏离,所以我们对教材的研读

7、很重要。备课时,不能教学目标还没明确,教学过程却已跃然纸上;不能教材还没研读,网上资料却已搜了一堆,然后东拼西凑。这样的备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出现提问不恰当或比较浅薄、甚至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合的现象。如“11-20各数的认识”:(课件出示10根小棒。数一数,共有几根小棒?有几个一?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几个十?添上一根,共有几根?11是由几和几合成的?然后同桌合作摆出12根小棒,说一说12是由几和几合成的。但我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发现书本上例1“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接着怎么数?”这句

8、话给人以一种很生硬的感觉。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可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要10根捆成一捆,10根捆成一捆有什么好处。除非让他们感受到10根一捆的必要性,否则学生的心里一定会有不解的疙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去体验以10为单位计数的好处。再则从知识的后继角度来说,以10为单位计数的好处学生体验深刻了,为后面进位加法的凑十法学习打下基础。经过思考,我增加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不能把13支铅笔摆得使我们数也不用数,一看就知道有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