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79121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2
《《海燕》导学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海燕>>导学案高尔基教学目的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自主预习
2、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写的、讴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诗——《海 燕》(板书)。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 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 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式上,散文诗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读起来铿锵悦耳,非常动人,现在先请同学们各自朗读一次。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3、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二、检查预习情况。1、重点字词翡()翠飞沫()胆怯()呻吟()掠起()苍茫()chǔn笨()飞cuàn()火yàn()蜿yán()寂mò()zhèn()怒2.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B.我要去的部落位置处于喀麦隆、乍得、中非交界一带。C.苍茫的大海,狂风卷集着乌云。4D.看看企鹅偷东西的情景是十分滑稽的,它们的恶劣行径与人间的小偷竟有几分相似。3.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
4、的一项是( )A. 他对邻居家中有几个孩子,谁多大了,性格怎样,都能够洞若观火。B、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已经多年不写东西了。C、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1)《海燕》是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是《_________》。高尔基,_______国作家,最著名的长篇
5、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暴风雨渐次逼近
6、为线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描写的。 2、划分层次,归纳层义。划分层次:(讨论后归纳)第一段(第1—6段)写海燕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渴望;第二段(第7—11段)写海燕为暴风雨逼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第12—16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即将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即所谓的托义于物。)除了海
7、燕其他具体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4、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并体会其作用。比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去”,海燕“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突出了海燕的敏捷、矫健。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分别写出乌云的浓厚、猖獗和闪电的垂死挣扎。 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写出了大海的强大力量。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4表现了风的猖
8、狂嚣张。 至于处处赋予海燕人的性格特征,那就不用多说了。 反复:如“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突出了海燕必胜的信念,光明必将到来的胜利信心。在描写其他海鸟时,三次重复“呻吟着”这个短语,强调了他们恐惧、痛苦。比喻、夸张(箭一般的)、拟人、反复,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探究质疑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