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54132
大小:4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智慧引导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导于“得法”之中,生成于“有效”之间——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智慧引导策略 【摘要】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引导的“得法”与否直接关乎课堂生成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得法”策略不仅体现在“目中有人,尊重学生已有经验”,还要“胸有成竹,强化目标实施意识”,更在于课堂上的“精修细剪”,优化课堂即时生成。引之“得法”,生之才“有效”与“精彩”。【关键词】引导得法生成有效“游春”与“育人”:课堂智慧引导探悟偶然,读到《孔子游春》一文,不禁让我兴趣萌生。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是否会在游春时作些育
2、人的文章呢?果然,此时春潮猛涨,泗水生机勃勃,真是绝佳的课堂和时机,老师特意带弟子外出游历。虽说“游春”,但孔子显然别有他意,置花红柳绿于不顾,全神贯注甚至有些动情地看起了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这不免有些令人诧异。其实,这是孔子刻意创设的情境,境中生情,弟子们心求通而未得(愤),口欲言而不能(悱),自是启发的绝好时机。果然,有学生主动提出:“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水到渠成,孔子便理直气壮地实地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又趁热打铁,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 这真是
3、一次成功的教学,以天地为场,以水为媒,在精心预设中没有告知,只是引导,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而价值观的生成却异常自然与有效。这就是2500多年前的课堂引导智慧,余音绕梁,千年不绝。“山多路”与“径分岔”:当前课堂教学引导现状透视时至今日,引导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一方面,“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另一方面,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带着独特的经验、思考、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认真审视当前
4、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虽说“蓬山多路”,却是“小径分岔共徘徊”。自甘隐退的弱化:“主体”、“主导”不知如何权衡辩证,自甘隐退,该引导时不引导,移位甚至失位。即使作为,也是小心翼翼,拐弯抹角,设陷阱,钻套子,无形的时间花在无效的弯角中,长此以往,必然使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千人一面的泛化:“你说得很正确”、“不错”、“很好”、“非常有道理”、“你很会动脑筋”等等,泛泛而谈,放之四海而皆准,缺乏针对性与是非标准,真正的思维没有磨砺,学习的质量难以提高。越俎代庖的强化:“老师认为……”式的长篇大论并不鲜见,拥有经验和思想就意味着必须拥有高度,为了缩小
5、师生之间知识、阅历的断层差,提高课堂表面的生成质量,不断强化,深化,却没意识到是越俎代庖。观此种种,引导的“得法与否”显然直接关乎课堂生成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得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采用正确的方法,找到窍门。”立足现状,借鉴几千年来的宝贵经验,我们不禁叩问:“课堂教学引导的正确方法何在?窍门何在?”“得法”与“有效”:课堂智慧引导策略实施课堂的生成,既要遵循原路径(预设),又要将沿途的风景尽数包揽。从哪里出发?去向哪里?从起点到终点到底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为最优路径?老师必先慧眼识之,运筹帷幄,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成。一
6、、从哪里来?——目中有人,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学生认知起点就是教学起点,是课堂生成的基石,在课堂上追本求源:“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在哪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堂生成。奥苏伯尔说:“如果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次,笔者要到一所完小执教《乡村四月》。由于借班上课,所以在文本的处理上犹疑不定。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春耕的繁忙及春播秋收的生活哲理,预设以“才了蚕桑又插田”拓展其他的劳动场景来举象造境。
7、但另一方面,对学情的把握真是心中无底,现在的很多孩子(包括农村孩子)连农作物都不认识了,更别提干农活了。该班的孩子会不会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个体劳动的亲身体验,精心预设的学习围场就只是纸上谈兵,诗的意境和意蕴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教学活动之前有几分钟的师生谈话,我特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以前干过的农活,以此摸清学生的认知起点。出乎我意料之外并感到欣喜的是,这些孩子不但熟悉很多农活,还曾干过农活,其中一些还是很繁重的活。“我老家在河南农村,我曾经跟奶奶一齐拉着牛犁过田。”“我很小的时候就插过秧。那时,天气已经热了,太阳火辣辣的,晒得背上很疼,
8、脚踩在烂泥里,才插一会儿,腰就受不了。”“我在贵州时曾经割过稻子,割稻子也很辛苦……”原来,班级中的很多学生都是来自贵州、河南的偏远农村,童年就是伴随着劳动度过的,那身体力行后的鲜活经验为诗文的学习作了绝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