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练习】《略论语言形式美》(语文北师大必修5)

【基础练习】《略论语言形式美》(语文北师大必修5)

ID:40861126

大小:46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9

【基础练习】《略论语言形式美》(语文北师大必修5)_第1页
【基础练习】《略论语言形式美》(语文北师大必修5)_第2页
【基础练习】《略论语言形式美》(语文北师大必修5)_第3页
【基础练习】《略论语言形式美》(语文北师大必修5)_第4页
【基础练习】《略论语言形式美》(语文北师大必修5)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础练习】《略论语言形式美》(语文北师大必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略论语言形式美》基础练习河北省曲周一中谢建芳一.基础题。1.加点的字注音。骈体()  雨雪霏霏() 精辟()  堆砌()平仄()磬折()涵咏()操觚()2.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我在我的《略论语言形式美》里,指出语言形式美有三种:第一是整齐的美;第二是抑扬的美;第三是回环的美。B.诗是让人朗诵的,古人叫吟,因此,诗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C.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为什么不说成“……月夜魂”了。D.回环的美,指的就是诗韵,诗行的韵,是同韵的字(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来来回回的重复,所以叫做回环的美。二

2、.课内阅读上面所说的语言形式的三种美——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总起来说就是声音的美,音乐性的美。由此可见,有声语言才能表现这种美,纸上的文字并不能表现这种美。文字对人类文化贡献很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它始终是语言的代用品,我们要欣赏语言形式美,必须回到有声语言来欣赏它。不但诗歌如此,连散文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给我的信里说:“台从将为文论诗歌声音之美,我意宜兼及于文,不第言古文,尤须多及今文。今文若何为美,若何为不美,若何则适于口而顺于耳,若何则仅供目治,违于口耳,倘能举例而申明之,归纳为若干条,诚如流行语所称大有现实意义。盖今人为文,大多数说出算数,完篇以后,惮

3、于讽诵一二遍,声音之美,初不存想,故无声调节奏之可言。试播之于电台,或诵之于会场,其别扭立见。台从恳切言之,语人以此非细事,声入心通,操觚者必须讲求,则功德无量矣。”叶先生的话说得对极了,可惜我担不起这个重任,希望有人从这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完成这个“功德无量”的任务。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民间流行的小调以音乐为主,而不注重词句,欣赏也偏重在音乐上,跟吟诵诗文也正相同。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响所引起的感觉,也还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

4、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至于意义的欣赏,得靠综合诸感觉的想像力,这个得有长期的修养才成。”我看利用语言形式美来引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注重词句自然是不对的,但重视语言的音乐性也是非常应该的。我们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统一起来,让读者既能欣赏诗文的内容,又能欣赏诗文的形式。3.在选文的第一段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主要是表达什么内容?4.如何理解“台从将为文论诗歌声音之美,我意宜兼及于文,不第言古文,尤须多及今文”这句话的含义?5.第二自然段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6.作者认为对于诗文来说,内容和形式有何关系

5、?三.课外阅读。“旧邦新命”脱胎于《诗经·大推》中的“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旧邦”就是具有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新命”就是在历史的连续中不断有新的发展。作为唯一具有连续未中断的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而又新生的国度,我们一直面临着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与重构的问题。历史上,正统文化曾多次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每一次危机最终都成了文化新生与再造的契机。先是在不同诸候国基础上混合而成的周朝面临不同甚至异质文化的融合问题。在反抗商纣的共同目标完成之后,不同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公制礼作乐,“敬德保民”,以人为本,修文德以宾服远人,塑造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与

6、价值认同。其后,秦国重法排儒,因苛刑厉法,民怨沸勝,以致二世而亡。汉朝建立后,减取亡秦教训,先用黄老,又独尊儒术。后世王朝承继秦汉制度,法治与德治兼用,维系了基本的社会与文化秩序。儒法同构,或曰外儒内法,中华文化在制度层面体现了其相反相成的基本特征。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兴起,传统的儒法结构在个人生活乃至社会治理层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宗教纷争,先民并未采用战争来解决观念认同问题,而是显现了诸如”三教论衡”那样相互辩难、交流通融的景观。佛道兴起,不仅促进了儒学的更新,也使得佛教开枝散叶、道教分宗立派,各续新命。玄学、禅宗、理学的兴起,对于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

7、乃至逻辑思维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不同质素的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又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经过多次政治革命与文化运动的涤荡,中华文化没有中断或摒弃传统,而是在反思的基础上着手重构,在充分借鉴、汲取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中华文明。由此可见,每一次不同文化质素的融入,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重构与新生。在此基础上,中华文化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结构。传统有时会因时过境迁被遗忘,只有被人们重新记起或面对时才变成真实的历史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