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

ID:40778644

大小:114.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8-07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_第1页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_第2页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_第3页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_第4页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四讲符号互动理论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符号互动论作为一个学派,与行为主义泾渭分明行为主义仅仅把人当成对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有机体。行为主义则有意不予涉及: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对有机体感受刺激和做出反应的内在过程;把个体内部当成无法也不必窥视的“黑箱”,认为这不是科学所能研究的范围。符号互动论强调个体对刺激的主观解释,认为不是刺激本身,而是接受刺激的个体对刺激的意义的解释,决定了个体的后续行动(类似于行为主义的术语——个体的反应)。此时,刺激就不能再叫做刺激了,它代表意义,所以成为符号。思想渊源可追潮到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们的意识流之中,亚当·斯密、休谟等人为其代表人物。作为符号互动萌

2、芽意念,他们提出:若欲建立人类的科学,则必须重视人类相互联系的基本事实,并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人际间的沟通、同情、模仿及风俗上。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查尔斯·霍顿·库利、威廉·伊萨克·托马斯及乔治·米德等人对该理论的诞生起了重要作用。詹姆斯在其1890年写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自我”的概念,并认为它是多面性的,是与他人关系的产物;通过对“习俗”概念的研究,强调了社会作为一种对行为的强制的重要意义。后来,杜威进一步把人格构成基本上看作是某种习惯问题,坚持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库利对符号互动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

3、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与库利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是社会学家托马斯,他对情境的定义被认为为符号互动论提供了初级方法论原则。托马斯指出,若欲解释人类行为,需兼顾人类经验的主观与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由情境(situation)构成的,情境要求个体或群体作出适应性的反应。米德是公认的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符号互动论思想。他以进化论思想为铺垫,指出“精神和人类之间的符号沟通可使人类能够进行对于生存来讲十分必要的合作;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于这一过程”。之后,芝加哥学派的赫伯特·布鲁默和爱荷华学派的曼德福·库恩分别继

4、承和发展了米德的互动论学说。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当代符号互动论专家谢尔顿·斯特赖克认为:“互动(持续的社会过程)、精神、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即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主题”。米德于1934年发表的著作《精神、自我和社会》(MindSelfSociety)是其主流思想的经典之作。米德把重点放在思考、行动和互动时,强调这一切要从团体或社会开始讨论。认为整体比个别要素重要但当把重点放在个人因素上时,他无法将其研究与心理行为理论分开,把心灵介入刺激与反应之间。他理论的最基本元素——行动,具有四个阶段:冲动:行动者对某种外在刺激有反应,并自觉响应知觉:刺激也让行动者找寻因应方法,对刺激思考,作出选择操控:

5、对知觉到的对象进行操控,是反应释出前的阶段,包括:心灵与反向思考的能力完成:采取能满足原先冲动的行动。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两个问题的成功回答1.刺激是怎么成为符号的?米德吸收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别是冯特的”平行论”心理学的思想,把语言的产生归结于互动,而且把语言的形成逻辑地分解成三个层次:姿态(gesture):一方的动作是另一方的刺激来源。包括有声姿势与非有声姿势有声姿态(姿势对话,vocalgesture,conversationofgesture)某人不经意的字词引起另一个人做出响应的姿势,包括显著符号与非显著符号。对互动参与者的影响是同样的,当我们在自己身上引

6、起了他人的反应之后,这个反应就成为控制自己的下一步动作的刺激了。如果有声姿态不仅被互动双方同样听到,而且激起的反应也相同,它就成为显著符号(significantsymbols)。表意的符号(significantsymbols),指表达者能够对听话者引发预期反应(不一定要与表达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符号。即语言:带给说话者和听话者一样的反应。显著符号,尤其是语言,让符号互动变成可能。人类不仅透过姿势也透过显著符号和别人产生关联。使用符号比使用姿势更能让更复杂的人类互动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变得可能。把意识从对互动的分析中悬置起来米德在冯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姿态成为互动的媒介,并不是因为其中包含

7、着姿态发出者的主观意图,而是因为它类似于“条件反射”中的刺激,它预示着姿态发出者的后续动作,姿态的接受者根据这个后续动作做出反应,这个反应也是一个姿态,它也有自己的后续动作,因而反过来也激起最初姿态发出者对它的反应。这样互动就建立起来了,中间不需要意识的介入,只需要刺激、反应和条件反射这样的机制就能完成显著符号可能具备指示功能,成为真正的符号:一个人对显著符号的最初反应,同时也是对他自己的一个刺激,因为它是与那个显著符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