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78331
大小:11.89 MB
页数:175页
时间:2019-08-07
《高三古诗鉴赏全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诗鉴赏考点透视鉴赏形象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看题目看作者看意象看情感词语看注释看末句六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池塘要不断注入活水,才能清澈。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才能进步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从题目入手一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二能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杜甫的《春夜喜雨》陆游《书愤》王昌龄《闺怨》清
2、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看作者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08安徽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
3、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宋高宗建炎三年10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沿赣江南逃到造口,后流亡到赣州。金兵追到造口,大肆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途径造口,感慨万千,写下此词。家国遭遇之伤痛、今昔时事之忧虑三:看注释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
5、制寒衣的声音。四:看末句《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五:看意象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六:看情感词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及矢志守节的坚定信
6、念。“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
7、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古代诗歌题材】1、赠友送别2、边塞征战3、羁旅行役4、山水田园5、咏史怀古6、咏物言志7、爱情闺怨送别诗1、思想内容2、特殊意象3、表现手法4、答题技巧送别诗1、离情别绪,依依不舍2、劝勉鼓励、祝福安慰3、赞美情感的美好4、借送别表明自己心志、处境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勃《送杜少
8、府之任蜀州》李白《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场所:南浦、灞陵 、长亭江边、渡口、驿站时间:清晨、黄昏、夜晚方式:饮酒、离歌、折柳植物:柳……动物:鸿雁、杜鹃、鹧鸪景物:山水、夕阳、月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