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

ID:40740739

大小:4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07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_第1页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_第2页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_第3页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_第4页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才子城哲学学术论文作品展示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向世陵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沙)2012年6期    【英文标题】Awareness,HeartandConscience:StudyonZhuXi'sTheoryofHeart  【作者简介】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向世陵(1955—),男,四川仁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内容提要】朱熹采用“心统性情”的构架而将本体与发用放在一心的发用流行之中,心、善、仁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保证其一致,

2、而可能是多样化的。朱熹不赞同一般地说心无不仁,他主张要保证心之本体的发用端正不偏,“诚意”的涵养功夫必不可少。持续的致知和操存功夫,是觉察本体于一念之微并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朱熹心论的目的,在于引出主体自身的存养状态并保持仁德的不失,以便从实践中解决心与仁的一致性问题。反求本心也就成为了朱熹心论最后的诉求。  【关键词】仁/本体/诚意/本心benevolence/ontology/sincerity/conscience  行,也就同时承认了以仁义礼智为内涵的心之本体的发用,实际会产生不同的路向,即或者发为恻隐羞恶

3、辞让是非的善,或者走向情迁于物的不善,从而导致了心仁关系的多样化和本心是否有失的问题。  一、心有不仁  心之本体为善,是朱熹心论坚守的基点,也是性善论的基本前提。所谓“才子城哲学学术论文作品展示却是心之本体本无不善,其流为不善者,情之迁于物而然也”①。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心既流于恶,便不能谓之“统”性情,因为它在发用中已经失去了自身的主宰地位和主导作用。“仁者,本心之全德”②,不仁也必然是不善:“心失其主,却有时不善。如‘我欲仁,斯仁至’;我欲不仁,斯失其仁矣。”③由仁德构成的本心是纯善的概念,集中体现了心之本体的

4、价值。但是,朱熹虽然始终坚守本心之善,却又不得不解释恶,即需要面对发用的问题。心与仁德在现实中是否统一,需要考量双方在后天的具体关联和实际善恶状态。一句话,一心之中有善有不善也。  就是说,一旦采用“心统性情”的构架而将本体与发用放在一心的发用流行之中,心、善、仁之间的关系就可能出现变数,多样化的走向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在理学史上,对于一心之中有善有不善的问题,理学各派都有自己的回答,并因之牵涉到如何考量心与仁的关系。这里可以参看从程颐到湖湘学与到朱学的两系对此问题的看法:问:“‘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

5、程子之意,是指心之本体有善而无恶,及其发处,则不能无善恶也。胡五峰云:‘人有不仁,心无不仁。’先生以为下句有病。如颜子‘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之仁也;至三月之外,未免少有私欲,心便不仁,岂可直以为心无不仁乎?端蒙近以先生之意推之,莫是五峰不曾分别得体与发处言之否?”曰:“只为他说得不备。若云人有不仁,心无不仁;心有不仁,心之本体无不仁,则意方足耳。”④  程颐对于“心有善恶否”的问题,虽然给予了“心本善”的肯定性回答,但他的回答本身是有层次的,即随后所说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并以为这就像“水”本来只

6、叫水,但随着东西不同的支脉分派又叫做“流”一样⑤。水体与脉流的关系,即是本善之心本体与其发用的有善有恶之情的关系,程端蒙的解释大意不差。但将此联系到胡宏的“人有不仁,心无不仁”,便明显发生了龃龉。朱熹认为其下句有毛病,在心是可以出现不仁(不善)的。因为在孔门,即便是颜子也难免三月之外心有不仁,其他诸生就可想而知,所以不能一般地说心无不仁。  这一问题从来源来说,无疑为孟子所引发。孟子提出了“仁,人心也”⑥的仁与心同一的命题,但也看到了有放其心而不知求的现实,实际认可仁与心的同一不是绝对的。比起孔子来说,孟子的立足点

7、已有不同。孔子讲“不违仁”是就人的操存践履而言,孟子的仁——才子城哲学学术论文作品展示人心却是基于其先天的本性,故前者要求至而不违,后者则主张养而不放。  朱熹对二说进行了调和,并将关注点移到了心理合一的本体论基础上:“如‘心’字,各有地头说。如孟子云:‘仁,人心也。’仁便是人心,这是心合理说。如说颜子‘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为主而不违乎理。就地头看,始得。”⑦所谓心字的“地头”,明里是孔孟自己的观点,实则即朱熹的本体论基础。从朱熹的理本论出发,孟子的仁即人心,是在仁理合一的基础上发论;孔子的心不违仁,则是指心作为

8、主体的意志努力,是心依从理。由此,“合”与“不违”不同,“合”是就仁心的先天来源说,“不违”则依赖于人心的自觉状态。在后者,心违仁乃至不仁的情况便是可能的。不过,对于“心与理合”方面的问题,朱熹还有另外的讲法:  问:“莫是心与理合而为一?”曰:“不是合,心自是仁。然私欲一动,便不仁了。所以‘仁,人心也’。学,理会甚么事?只是理会这些子。”⑧  就本来天性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