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

ID:40740185

大小:250.0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8-07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_第1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_第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_第3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_第4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陈天宁(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一、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时代性◆首先是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

2、国家和民族负有责任感,具有民主与法制精神,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其次是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再次是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2)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慌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综合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

3、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上述目标构成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是:a、课程目标的改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

4、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明确对知识和技能选择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b、课程结构的改变要从儿童、青少年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c、课程内容的改变是给与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d、课程实施的改变是从知识激增和信息化时代趋势下,掌握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握知识。e、课程评价的改变。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关

5、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善评价结果的使用状况。7(3)新课程目标的表达1、新课程目标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2、新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3、新课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二、新课程与教学改革(1)力主建立师生积极互动,立足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双边关系1、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加大对原有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2、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3、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5、重视信息技术。(2)学透新课程

6、,创设新教法1、注重科学的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切入点。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过程。3、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①小组合作式②人体互动式③角色体验式④人机对话式104、调查学情,倾听学声,为新课程顺利实施指明方向。5、活用新课程教材,关注社会生活问题。6、活用新教材,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教学模式。7、倡导参与式的教学,把学生调动到教学活动中去(3)转变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三、新课程与评价改革(1)重建评价体系的观念从评价目的由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育人为本”和“促进发展”。从评价

7、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重他评”走向“重自评”。从评价标准由注重学科学业成绩,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并重的全面评价。从评价类别由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的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差异性评价走向定性定量的有机“结合”。从评价反馈由“主观臆断”、“盖棺定论”走向“辩证全面”、“终身学习”发展(2)改进学习评价的方法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2、观察法3、活动法4、学生自我评价法5、测验法6、学期和学年报告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