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13089
大小:4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6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读书报告历史学院林扬子2120202060书籍信息: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取材自李剑鸣教授开设的史学方法课程,前身为此课程的教学讲义。李剑鸣教授通过引用大量学者贤人的观点,介绍了古今中外史学大家的治学经验,并为初学历史者简要梳理了史学方法论。李剑鸣教授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
2、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读书报告:《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是一部为初涉历史研究的人介绍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注意事项’”“后记”,第470页。作为历史学的研究生,我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就自己的感想来谈谈对此书的一些理解。作者在此书的导言当中就引用了清代学者章学诚关于刘知几的“史家三长”的看法:“义理存乎识,词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刘子玄所以有三长难兼之论也。”并且由此引申出自己对“史家三长”的看法:“识”是阐释历史的意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才”是写作的能力,“学”则是史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料的总量“导言”,第2页。。能将这三长集于一身的人,便可被称为“良史”。之
3、后又引用中国古代史专家赵光贤和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的观点,就如何成为“良史”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专业知识,深厚而坚实的理论修养,广博而详瞻的史料占有,精纯而是用的方法技巧,严谨而得当的学术规范。“导言”,第3页。对“史家三长”和“良史”的解释可谓是这本书的主心骨,全书的十二个专题可以看做是对这两点的深入阐发。一、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在最开始,作者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告诉我们如何去掌握“史家三长”或是如何成为“良史之才”,他在书的前两章最先讨论的是“历史学的特征”和“历史知识的性质”,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何为“史学”和“历史知识”。对于一名历史学的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研
4、究对象是什么,这是一个一直被业内人士所争论的问题。作者并未直接给“史学”下定义,而是先来纵向介绍了史学的特征,从而帮助我们得出更好的理解“史学”。首先是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史学在中国经历了从记史到治史的变化,通过司马迁、班固、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等一代又一代的史家的努力,到了清代前期,中国的史学具备了某些专业化史学的特征第一章:“历史学的特征”,第13页。。不过中国史学的专业化最后几步却是在欧美史学的推动下迈出的。欧洲的史学起源于远古的传说和歌词,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笼罩在哲学、文学和神学的影子里,而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自身的专业化直到19世纪才开始第一章,第15页。。到了20世纪初年,
5、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史学的专业化来到了中国。随着史学的专业化,人们对史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首先是史学和文学的关系,从文史不分到18,19世纪“文学派”史学家的大量出现,再到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史学观从另一个角度对文史的解构,文学和史学分分合合直到今天,两门学科早已成为各自独立的学科了。此外,对于史学到底是否属于科学这个问题也纷争已久,如今欧美史学界的大多数人都不把史学归入科学的范畴。而在中国,史学却一直是科学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这和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就这一点,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与现在我们所讨论的历史学并不完
6、全一样,更点出“科学”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早已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第一章,第38页。,这是现在的历史学研究者应该十分注意的一点。最后还提及了历史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从社会科学吸取养分改变了历史学的面貌,而历史这一学科的综合性也决定了它与其它社会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总之,历史学家是需要具备文学素养的,历史学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社会科学的养料供给,但四者又是有区别的,不可混淆。作者在梳理了史学独立学科形成过程中的一些争议问题之后认为,史学首先是人文学,它关心的是人,研究的是人,探讨的是过去时空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及其意义。史学关注事件,关注变化,关注具体,因而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7、明确了“历史学”的特征之后,我们还需弄清“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知识”可以理解为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人物、事件,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对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首先,史学研究对象本身是独特事件还是一般规律,这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在分析了古今中外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后认为,“个别”和“一般”两者并非相互对立和排斥,“历史的一般性来自对众多个别事实的概括,但绝对不能从一般推推导个别,或者用普遍性去掩盖特殊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