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

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

ID:40671019

大小:1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5

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_第1页
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_第2页
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_第3页
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_第4页
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401例早产分析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发生早产的因素和对母儿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分娩的早产妇401例,按1∶1比例随机选取同期分娩的足月产401例为对照组,进行早产的临床因素比较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胎位异常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占88.5%;新生儿窒息、死亡、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在早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产妇的阴道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早产是孕期多因素综合的结果,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增加孕检次数和孕期卫生指导,合理用药是防止早产的重要措施。【关键词】早产;危险因素;母儿影响 早产是指妊娠满28W~不满37W(196

2、d~258d)间分娩者[1]。它是造成新生儿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围产医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我院分娩的401例早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发生早产的因素和对母儿的影响及防治,以期加强对早产的认识,降低其发生率,减少对母儿的危害。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分娩总数8459例,发生早产401例。其中单胎妊娠363例,双胎妊娠38例;初产妇312例,经产妇89例;年龄最大4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25.6岁。1.2方法按1∶1比例随机选取同期足月产401例,其中单胎妊娠393例,双胎妊娠8例;初产妇355例,经产妇46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21

3、岁,平均年龄24.5岁。1.3分析就两组的病因和对母儿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1.4凡妊娠晚期因死胎、胎儿畸形、计划生育引产者不列入早产资料分析范畴。2结果2.1早产的发生率8459例中发生早产者401例,早产发生率为4.74%。如将死胎、胎儿畸形所致早产列入统计之中,其发生率为6.53%(552/8459)。2.2早产发生因素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见表1、表2。表1早产发生因素(略)表2早产对母儿的影响(略)3讨论3.1早产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早产除与产妇本身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有关外,还与生育史、感染、产科并发症、合并症以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4、多为综合因素的结果[2]。但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胎位异常是早产的危险因素。本文分析的早产因素中,上述因素所占比例达88.5%也证明了这一点。早产按其原因可分为自然早产和人工早产[2]。胎膜早破是自然早产的主要原因,在早产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45.64%和11.22%,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因此,胎膜早破是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胎膜早破可因感染、创伤、多胎、胎位不正、羊水过多等多方面因素引起,因此,孕期要做好宣教,对有上述因素的孕妇采取合理的措施,包括抗感染,使用宫缩抑制剂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和促胎儿生长发育等治疗方法,降低早产率。3.2双胎和臀位是发生自然早产的

5、又一重要因素,其发生率在早产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双胎妊娠时由于子宫过度膨大,流体静压增高,导致宫颈过早成熟诱发宫缩或胎膜早破而发生早产。在臀位时由于先露高低不平造成前羊膜囊压力不均或较小先露对宫颈机械性的过早扩张而导致早产。所以加强对双胎、臀位等高危妊娠的管理、强调提前住院、卧床休息、酌情用药是防止其早产的重要措施。3.3不明原因的早产是指无明确原因出现过早过强宫缩引起的早产[3]。本文早产病因中占11.47%,其发生可能与宫颈机能不全有关。对有习惯性流产、早产、诊断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可于妊娠14W左右行宫颈结扎术,并注意休息和适当用药,可减少其早产的发生。3.

6、4前置胎盘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反复出血,容易引起早产,或大量出血,期待疗法效果不佳。本文分析的早产病因中,前置胎盘是人工早产的主要原因,在早产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是医源性早产的一个原因,本文早产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情危重需终止妊娠方可保证母子平安,则早产不可避免。3.5早产对围产儿的危害已受公认,本文统计分析资料显示:新生儿窒息、死亡、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在早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其原因是早产儿出生体重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所致。对产妇方面的影响,早产

7、组虽不增加剖宫产率,但阴道手术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原因与造成早产的病因有关。因此,早产对新生儿和产妇都存在危害,应加强对早产的认识,降低其发生率,减少其对母儿的危害。【参考文献】[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2]李小毛,尹玉竹,杨越波,等.292例早产的临床因素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2):107~108.[3]谷祖善.早产的涵义和病因.实用妇产科杂志,1988:225~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