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

ID:40670773

大小:1.01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8-05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_第1页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_第2页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_第3页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_第4页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八个文言虚词简析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死而有之,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二)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三)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四)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五)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可不译。【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

2、宴》(七)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八)表示目的关系。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庄子·逍遥游》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3、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

3、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既而】不久,一会儿。复音虚词(一)用作疑问代词。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什么”。(二)用作疑问副词。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这样”。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2何】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信臣

4、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四)何:通“呵”,喝问。复音虚词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何如】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办”【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为什么”。【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

5、南飞》《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何乃】译为“怎能”。【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反问语气“吗”,“呢”。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胡为乎遑遑何之?

6、(《归去来辞》)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岳阳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于)(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乎:对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本义: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假借义。

7、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一)用作副词。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译为“才”“这才”“就”等。强调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二)用作代词。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8、,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复音虚词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