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70442
大小:1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5
《3浅议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议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大宁镇大宁初级中学(542804) 邱祝红在教学中常接触到原本在小学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纷纷“马失前蹄”不幸落于马下,而且一落就再也起不来了的情况.而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几乎是躲之不及,更别提什么兴趣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过渡.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不适应的原因通过分析、总结可分为以下几点.一、课程内容深浅度的不同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程度较低,书面作业大多为抄写的内容,缺乏独立动脑思考.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
2、基本能力,学生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或懒于动脑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成绩下滑.二、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不协调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小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教师的需要,之间缺乏了解,缺乏沟通,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独立状态.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三、中小学教育工作侧重点的不一致目前,在新课程改
3、革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小学在阶段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小学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尽管毕业年级有质量抽查,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比较低.而初中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而初中教师不得不把学习的结果放在首位.因此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接受新知识、自我管理、学习心态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四、学习环境的转变在环境上,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也会有不适应感;情绪上,表现为从性格活泼到突然沉默寡言,往日在小学课堂里那个侃侃而谈,对答如流的英俊少年不见了,待之而来的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小老头的形象;习惯上,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不足,难以满足初中课程学习的需要,不少
4、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感到不适应.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搞好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学内容的衔接研究中小学教学教材的联系,找出衔接点.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这种飞跃给学生的认识带来了困难重重,从而内化不了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因此集中复习一些与初中数学紧密联系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可根据内容有计划地穿插复习.另外,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
5、.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进入初中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的适应会快一些,而依赖性强的学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这时候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解决好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平缓过渡.整个过渡阶段也应该是平缓、渐进式的发展,而不是突然性地拉高.重视起始年级的教学,夯实基础,要研究和解决使用同样的教材、同在一个年级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问题,在一开始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降低难度,减少坡度,放慢
6、进度,踏稳脚步”,严格控制非正常分化.2.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数学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3.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数学教学则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维并不是把知识的结论简单告知学生,让学生去记、去背,然后再去套模式,想套路去解决数学问题,而是通过构建,让学生自我观察,相互讨论,自我尝试、归纳、总结知识
7、特点和规律,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4.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衔接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在七年级阶段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责任编辑 黎海英 金 铃)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