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形上之思

儒家的形上之思

ID:40592332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4

儒家的形上之思_第1页
儒家的形上之思_第2页
儒家的形上之思_第3页
儒家的形上之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儒家的形上之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儒家的形上之思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存在,构成了儒家哲学的重要方面。相对于仅仅追问存在的本然形态,儒家的形上学更多地表现出沟通本体论与价值论的趋向,这种进路不同于思辨的形上学,其中包含着值得注意的理论内涵。一在儒家看来,人所面对的世界,并不是本然形态的存在,当人追问或沉思对象时,这种对象总是已与人形成了某种联系。孔子的学生曾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之罕言天道,当然并非缺乏形而上的关怀,它所表明的毋宁是,对孔子来说,天道并不仅仅是一种言说和思辨的对象。它惟有在人自身的存在过程中才能切

2、入与领悟。孔子曾把“好学”解说为“敏于事而慎于言”。所谓“事”,也就是人的日用常行,“学”则包括对性与天道的把握过程。在这里,为学主要不是表现为言语的辨析,而是在日用常行中体认形而上之道。孔子的以上思路在儒家的另一经典《中庸》中得到了更具体的体现。人与道的关系,是《中庸》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而其立论的基点,则是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王夫之在

3、谈到“天下”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天下,谓事物之与我相感,而我应之受之,以成乎吉凶得失者。”宽泛而言,天下是涵盖万物的存在,但对儒家而言,它并非超然于人,而是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在天下与人之间,存在着相感而相应的关系,这种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可以展示正面的意义(吉),也可表现出负面的意义(凶)。正是通过与人的相感相应,天下由“天之天”成为“人之天”。在这种存在形态中,人本身无法从存在关系中略去:“以我为人而乃有物,则亦以我为人而乃有天地。”对天下的如上理解无疑已注意到,对人而言,具有现实品

4、格的存在,是取得人化形态(以“人之天”的形态呈现)的存在。以“人之天”为存在的方式,事物不仅以事实的形态存在,而且与人相关并内含着对人的不同意义;就其涉及人的需要而言,这种关系及意义无疑具有价值的性质,后者并不是外在或主观的附加;作为人化存在的属性,价值关系及价值属性同样具有现实的品格。事物的这种价值规定,在儒家哲学中也已较早地得到了确认。《尚书大传·洪范》在对水、火等事物作界定时,曾指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百姓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从言说方式看,“水、火

5、者”对应于“何为水火”的提问,它在广义上属于“是什么”的问题论域,但饮食、兴作、资生等解说所关注的却主要是“人之用”,其侧重之点在于回答“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涉及的是事实的规定,“意味着什么”则蕴含着价值的规定。而在以上理解中,二者之间不再界限分明,相反,它呈现为交错或互渗的形态,这种交错的本体论意义,则是肯定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荀子对“天”的看法,体现了相近的思维趋向:“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天”是自然的对象,“人”则泛指人的存在形态,包括人的需要、作用等;有征于人,包含着以人的需要、作用等

6、来确证、说明作为自然对象的事物等涵义。类似的看法亦见于王夫之:“善言天者,语人之天也。”人之天也就是为我之物,其特点在于既包含事实层面的规定,又体现人的需要;在王夫之看来,现实的存在即表现为二者的统一。存在与价值的关系既体现于对象,也涉及人自身。如前所述,在人化的境域,存在的具体性不仅体现于事实层面的规定,而且也在于其价值的属性;儒家对人的理解,同样体现了这一视域。从荀子的如下看法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7、稍加分析便可看到,通过人与其他存在比较,荀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包括二个方面:即人异于物和人贵于物。人异于物属事实的判断,它着重于指出人在事实的层面所具有的规定,并由此将人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人贵于物则是价值的判断,它侧重于指出人在价值领域所具有的意义。就理论的视域而言,仅仅强调人异于物或仅仅强调人贵于物,都很难避免对人的片面规定或抽象理解;人的现实形态,既在于事实层面的异于物,也在于价值层面的贵于物。事实与价值如上统一,从人自身存在的具体性上,体现了价值规定与存在的相关性。二存在与价值的相关性,同时蕴

8、含着实践的意义。从形而上的层面看,人既与本然的存在相对,又是存在的特定形态,作为特定的存在形态,人本身也属于这个世界。与人内在于这个世界相应,人的创造活动亦参与了这个世界的演进过程。儒家很早已对上述关系加以沉思,其中,荀子的看法尤为值得注意。在传统儒学中,人与世界或人与广义存在的关系,往往构成了天人之辨的具体对象。在天人关系上,荀子首先强调了人对天的作用:“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