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ID:40500893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摘要:在目前高中指挥棒的影响下,老师们无法期望学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还有时间去探寻语文博大而幽微的世界,所以,只能利用与抓住语文课堂的时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目标。关键词:有趣性有效性课堂设计活动设计语文学习到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或是培养目标已经与小学、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前两个阶段可能侧重于字词句篇章等基础知识的夯实训练,而在高中阶段更多的是拓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个体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文章其实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学生知道在门后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他们去探寻。然而,在目前高中指挥棒的影响下,老

2、师们无法期望学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还有时间去探寻语文博大而幽微的世界,所以,只能利用与抓住语文课堂的时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目标。近几年的语文课堂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减退,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当然,如果有一个有效的目标反馈机制,如同打游戏的进度条,做一张试卷,苦学一个月,考试成绩提高几分,这明显的反馈学生肯定能积极起来,可是语文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所以,只能是发挥教师的能力让课堂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才能留住学生。我在课堂教学的有趣性与有效性方面有一些思考与尝试。首先,当然是教师本身在备课上下功

3、夫,比如在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以四个问题为切入点——“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正好能将本诗从字词到主旨分析到位,整堂课思路清晰,板书美观,清清爽爽,水到渠成,非常流畅,因为本诗字词内容比较简单,所以课堂没有生成太多的东西。当然,作为高中生学习这首诗不能仅仅只了解到这一层次,适当的拓展提高是有必要的,因此,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淡如菊的陶渊明,为什么受到后世历代文人的推崇?学生对此有很多积极的思考,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因为陶渊明的诗写得好,清新自然,所以后世文人效仿;有些学生认为陶隐逸的情趣受后世追捧;有学生认为是陶厌恶官场,向往

4、山水田园的思想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共鸣……学生基本上能说出写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就在此基础进行适当的点拨。陶渊明虽然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并非是第一个归隐的人。其实,我们的古人一直有这种隐逸的偏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隐逸情结。而陶渊明的隐逸无疑是这次隐逸洪流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他的诗作,还是他那样归隐之彻底都堪称隐人之宗。不像有些人虽言归隐却实在耐不住寂寞,时不时的关注朝野的一举一动,似乎随时要出山一样。陶渊明的诗里面有着菊花般的清新自然。尤其他归隐后的一些作品,不事雕琢,洒脱恬淡。他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且又自成一体,开创了田园诗派,打破了玄言诗垄断诗坛的格

5、局。就因为他的诗让人对隐逸产生了诗意的遐想,把归隐提升到一种境界。尤其一些官场不得意者,宦海失意人好吟咏他的诗,以此为自己找到精神慰藉。由此我提出一个词“诗意的栖居”,学生马上觉得这个词有点熟悉,是的,我在赏析《荷塘月色》时,和学生一起分析过,因此这样古今贯通,学生能够理解。这节课的设计使我想起了一句话:语文教学除了传递语文知识,人格培养是最重要的。再比如我上《孔雀东南飞》,我的设计思路是第一课时介绍文学常识“乐府民歌”,诵读课文,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及释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及主旨分析,第三课时用课件总结文言文知识及古汉语常识,课后用《创新设计》上的

6、作业巩固文言知识。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我采用的是听名家配乐诵读与学生代表诵读的形式,因为课文比较长,因此在某些段落要停下来进行总结,不然学生会比较倦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字词又熟知了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时课堂效果很不错,生成了很多东西。比如,我让学生推测焦母为何非要休了兰芝,学生首先就想到了“无子休”这个原因,有的学生就不同意了,说是焦刘二人结婚时间不长,且焦仲卿经常加班不回家,没孩子也不能怪兰芝;有学生提出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焦母看不上兰芝,有学生又提出异议,并以课文原句反驳;有学生甚至提出是因为焦母嫉妒的心理,因为儿子媳妇太恩爱了,婆婆就看不惯媳妇了,因此焦母

7、心理有问题,等等观点不一而足,只能说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了解的世态人情已经不是我们做老师的所能想象的了。在讨论“如何看待兰芝被休回家却有高官权贵前来提亲”这一情节的设置时,学生热烈讨论,答案很多,有学生说是为了表现兰芝的好,反衬焦母的有眼无珠;有学生说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正是因为有逼亲的情节,才会出现最后的“双双殉情”;有学生甚至脑洞大开说这是一个阴谋,因为太守的儿子看上了兰芝,所以逼迫焦母休了兰芝,情节已经直奔偶像言情剧而去了。真是很有意思的讨论。最激烈的是在分析“刘兰芝哥哥”这一形象时,学生们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方认为“刘兄”贪财、势利,他认为兰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