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杠杆教学设计

12.1杠杆教学设计

ID:40424684

大小:1.69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2

12.1杠杆教学设计_第1页
12.1杠杆教学设计_第2页
12.1杠杆教学设计_第3页
12.1杠杆教学设计_第4页
12.1杠杆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12.1杠杆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2.1杠杆教学设计课题第十二章 第1节 杠杆课时1课时教学分析1、初中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积累很少。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要求。2、大部分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欠缺,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传统式的听课——作业模式。因此,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3、初中学生大多数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缺少对物理实验目的的认识,缺少科学对待物理实验,实事求是分析实验的精神。因此随堂实验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

2、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动力臂、阻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分析,自己总结出杠杆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2)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索归纳杠杆平衡条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画力臂●教学难点:画力臂、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模拟实验法等教学用具●教具准备:杠杆、支架、钩码、线、剪刀、起瓶器、扳手

3、、筷子等。考点分析1、画力臂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引人新课:人类很早以前就使用杠杆了,壮丽辉煌的咸阳宫曾巍然矗立于八百里秦川。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于这座宫殿的描述。右图是我们祖先在建造宫殿时利用木棒搬动巨大木材的情景。你能讲出其中的道理吗?二、讲授新课1.杠杆:(概念)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2.画

4、力臂的步骤(1)确定支点(2)画动力、阻力(确定力的作用线)(3)画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标垂足,定力臂3.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如右图,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1、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再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所受的重力。2、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

5、F2、L1、L2的数值填入表格中。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1/m123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例题】解人通过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F1,动力臂L1=9m;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则大象对杠杆的拉力为F2,它等于大象所受的重力G,阻力臂L2=6cm=0.06m。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有大象的质量大象的质量是3t。3、生活中的杠杆:(1)省力杠杆:L1>L2,钢丝钳、开瓶器、指甲刀

6、、起子等。(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理发剪、火钳、筷子等。(3)等臂杠杆:L1=L2,天平。课堂小结(1)杠杆的定义和几个概念(2)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3)生活中的杠杆   布置作业课本P801、2、3/4板书设计概念:能绕着固定的点转动的硬板杠杆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省力杠杆:L1>L2生活中的杠杆费力杠杆:L1

7、2、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穿插多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互助中自主探索,积极主动的学习,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3、除了演示实验多媒体操作外,教师更多的活动是启发和引导,因此“谈话法”依然是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好自己语言,如何引导学生是研究不完的课题。  4、本节课重点是认识杠杆、杠杆的五要素,难点是认识杠杆、确认力臂。为后面的杠杆平衡、杠杆的类型内容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不求新颖,重在知识点的落实。通常光讲清楚知识点

8、很枯燥,所以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和动画。  5、受力分析虽难,但简单的受力分析还是要初步掌握的。三个知识点到力臂概念引出当中过渡较含糊,由“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与力的方向两个因素的组成,构成力臂的概念”许多老师认为有待商榷。  6、画力臂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