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

ID:40423359

大小:2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2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_第1页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_第2页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_第3页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_第4页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临猗县西关初中杨雪课题:《登飞来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课型

2、:新授课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  关于飞来峰的图片资料、关于王安石的文字资料。教学过程:第一步: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

3、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板书课题,作者)第二步:交流感知环节一: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4、大家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自学。出示自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节奏。交流资料,了解作者。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温馨提示:(1)学友读给师傅听,师傅纠错。(2)师友共同翻译诗句。第二步:交流感知环节二:师友汇报,教师点拨(一)读课文,用“/”划出诗句的节奏。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

5、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三)补充介绍,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四)读诗,解释大意,师提示重点字义。(课件同时出示字义)1.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2.闻说:听说。3.畏:害怕。4.遮:遮挡,遮住。5.缘:因为。分句解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指名一组师友解释整首古诗大意,师生补充评议。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问。第三步:研读共品环节一:师友研读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哲理?3.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友情提示:自主探究,互助完成。第三步:研读共品环节二:教师点拨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

7、言其高。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3.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借景抒情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