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09168
大小:57.8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8-02
《牛磺酸安全技术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牛磺酸安全技术规程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14页仅供参考[整理]牛磺酸安全技术规程1.1 理化性质常温下无色透明液体,去离子膜碱,含量30%,,比重1.3,能破坏有机组织,伤害皮肤和毛织物。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1.2 安全储运通风防漏露天储放。应与酸类分开存放。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1.3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特别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
2、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1.4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1.5 泄漏应急处理及防护措施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人员的出入。须穿戴防酸碱处理人员必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穿聚乙烯防毒服,戴防化学品手
3、套,工作完毕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品名2.液氨:第13页共14页仅供参考[整理]2.1 理化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液体,爆炸极限:15.7-27.4%,熔点:-77.7℃,沸点:-33.5℃,相对密度0.82(-79℃),引燃温度651℃,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2.2 安全储运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卤素、酸类分开存放。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
4、不可超压超量运输。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2.3 毒性急性毒性:LD50350mg/kg(大鼠经口) LC501390mg/m3(大鼠吸入),4小时。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20mg/m3,24小时/天84天或5-6小时/天7个月,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胆碱酯酶活性抑制等。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性:大肠杆菌1500ppm(3小时)。2.4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低浓度的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以使组织溶解坏死。轻度急性中毒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咯、咯痰等;中度急性中毒出现呼吸困难、紫癜,严
5、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2.5 急救措施第13页共14页仅供参考[整理]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2%硼酸溶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2.6 泄漏应急处理及防护措施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立即隔离150米,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高浓度泄漏区,喷雾状
6、水中和,构筑围堤收集产生的废水。防护措施:提供充分通风和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现场严禁烟火、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3.环氧乙烷3.1理化性质外观无色透明,分子式:C2H4O,密度(0℃)0.897g/cm3,熔点:约-112℃,沸点10.5℃,闪点:小于-18℃,燃烧极限(在1atm空气中)上限100vol%下限3vol%,EO含量%=99.9,总醛含量(以乙醛计)%=0.01,酸含量(以乙酸计)%=0.01,水分%=0.01,不挥发物含量%=0.005,CO2含
7、量%=0.005,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并能溶于常用有机溶剂和油脂乙烷3.2安全储运第13页共14页仅供参考[整理]主标志:有毒有害。副标志:易燃易爆。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不燃结构建筑的库房。远离火源和热源。设备都要接地线。与其他化学物品隔离储运。平时操作时穿戴全身防护服(橡皮手套、围裙、化学面罩),轻手轻脚防止容器碰撞产生静电。3.3 健康危害环氧乙烷对人及动物的毒性高于四氯化碳和氯仿,和氨气相似。本品对眼、呼吸道有腐蚀性,可导致呕吐、恶心、腹泻、头痛、中枢抑制、呼吸困难、肺水肿等,还可出现肝、肾损害和溶
8、血现象。皮肤过度接触环氧乙烷液体或溶液,产生灼烧感,出现水疱、皮炎等,若经皮吸收可能出现系统反应。环氧乙烷属烷基化剂,有致癌可能。3.4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中毒: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3.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