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93410
大小:3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1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垣县赵堤镇新店小学夏艳勤内容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观察就会细致,反应也就会灵敏,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智力活动也最活跃。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小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课程都感兴趣,例如语文课。小学语文是学生生活的基础,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兴趣越浓,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关键词:改变观念引导启发角色互动想象正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每一位老师都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忧心忡忡。学习是学生成长期的重中之重。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
2、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里,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一、改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兴趣。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发挥图示、教具的作用,课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使学生迷恋,还要把当今的信息输入课堂,使课堂上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使学生
3、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在教学《翠鸟》 —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 “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 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 等词句, 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
4、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 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 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 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 翠鸟到哪里去了?” 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 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集体唱一支歌。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看黑板中缝的中点,将中点看成彩电,唱哪首歌,就意想彩电里正放映那首歌曲的录像带,然后再感觉自己全身心溶进了歌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入静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课堂气氛立即就轻松了,同学们甚至会忘记了是在舞台上上公开课。多样化的课堂导入能提
5、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良好开端的作用。采用小品、儿歌、绕口令、韵句、诗歌、歌曲等多样化的课堂导入方式,能降低学生学习语言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语感,适应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鹅》这篇课文时,以《鹅》这首朗朗上口的配乐歌曲导入新课,学生马上就被CD里的美丽画面吸引住了,他们非常专心地看着画面,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有的还跳起舞来。很快,学生在边看边唱边舞的过程中,很快就进入了新课。集体朗诵。有时我问学生:“大家愿意朗诵吗?最喜欢朗诵哪篇文章?朗诵诗也行!”“朗诵陈毅的《梅岭三章》。”“可以。”“朗诵《生于忧患,死
6、于安乐》吧!”“也行。”于是我说,“请全班同学起立,身子站直、头要正,请各自再调整一下表情,就像演员演出一样,好,预备,起!”全体同学铿锵有力地朗诵,显然容易振作士气。二、注重引导启发,培养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例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时把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凸现出来,知识点具体而鲜明,制造了悬念,激发了求知兴趣,教
7、学效果很好。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 《诚实的孩子》 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 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 ,句末用的是感叹号, 而列宁回答 ‘不是我’ 却用的是句号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 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 列宁的回答用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