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87644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1
《整体化问题设计破解“问题导学模式”下优生学业困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整体化问题设计:破解“问题导学”模式下优生学业困境注释:①本文系“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BHA1104412)的研究成果之一。[1]常学勤(太原师范学院师训处,山西太原030031)摘要本文对采用“问题导学”模式的学校中,低分段学生成绩增幅明显高于高分段学生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新模式对不同学生的有效影响域不同。学案问题(任务)的碎片化,是导致高分段学生成绩增幅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议以整体化的问题设计带动合作探究展示水平的提高。关键词山西课改;“问题导学”;
2、教学效果归因;整体化问题设计;合作探究展示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13)06-0000-03近几年,山西省的“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笔者也了解到一个令校长和教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采用新模式后,低分段学生的成绩增幅高于高分段学生,且学生参与新模式实践的时间越长,这种趋势越显著。以临汾市一所市属普通高中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四次考试总分成绩为统计数据,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含文理科学生)的低、高分段各取20名学生为研究样本,高一年级低、高分段学生总分平均增幅分别为17.35和14.35
3、,相差3分,差别似乎不明显;但到高二年级,低、高分段学生总分平均增幅则分别为66.55和29.85,相差36.7分,差别相当显著。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若说该模式无效,两类学生的成绩总体上都在提高;若说该模式有效,却为何对高分段学生的效果不如低分段学生明显?除去统计回归的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基于对多所学校的课堂观察、学案调阅、校长和教师座谈,笔者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改进策略进行了初步探析。一、问题归因分析:新模式对不同学生的有效影响域不同有人用金字塔形来描述新模式的学习进程,即塔的底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用来解决一般性问题;塔的中间层是小组的合作研
4、究学习,用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未能解决或生成的问题;塔的顶层是在班级展示交流中的学习,用来解决小组学习阶段未能解决或生成的问题。分析新模式对高分段和低分段学生的不同影响,需要从分析学生的学习进程入手。(一)低分段学生成绩提高明显归因:新教学模式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低分段学生成绩不理想,往往与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能力较弱有关;新模式中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1.任务驱动式学习,促进低分段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一直以来,教在先、学在后,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动的。而大量关于教学效果的研究表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调动学生积极
5、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已往虽然教师也要求学生预习,但却无具体的要求和检查落实的制度,无论学生预习的结果如何,教师仍是按自己的预案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为了维持学生对自己讲授的关注度,甚至不主张学生预习。“问题导学”模式则不仅改变了教学流程,将“学”前置,而且通过对学生完成学案任务的要求和检查,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得到了制度化的保证。这种任务驱动模式对已往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低分段学生尤为有益。2.同伴互助式学习,让低分段学生有更多交流和获助的机会相较于传统的面向全班的讲授式教学,在6人~8人规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
6、与困惑,并得到来自同伴的及时帮助。这使得低分段学生能比已往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从而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提升学习效果。3.展示,为低分段学生提供了比已往更多的表达的机会展示通常是新模式中占时最长、最为重要的环节,“能把别人教会,才算自己真会”,展示者要准备迎接同学或老师的质疑,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就需要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展示的普遍性和经常性使低分段学生获得了比已往更多的面向全班的表达机会。这种平等的表达机会明显振奋了他们的精神。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开始更主动地研究各种学习问题,在这种状态下,成绩必然比已往有所提高。(二)高分段学生成绩增
7、幅低于低分段学生归因:学案问题(任务)的碎片化新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但因为高分段学生本来就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所以新模式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高分段学生的成绩提升作用并不明显。若想提高高分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仅仅要改变学习方式,更需要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用高质量的学案问题(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现实课堂中往往存在着“四多四少”的误区:重复教材内容多,字词句解释多,习题解法多,认同多;对文本探究少,对学科本质领悟少,对知识意义建构少,质疑争辩欣赏评价少。简而言之,就是学案问题(任务)被碎片化了。这些问题的特点
8、是:(1)问题很小、很碎,因而很多。(2)表面看,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