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解读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

ID:13644701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3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_第1页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_第2页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_第3页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_第4页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问题导学”模式解读什么是“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1、“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   学生是活生生不断成长的个体,教育应服务于学生。“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

2、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教育的重心从满足成人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向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承认、尊重、相信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学生在享有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等权利的过程下享有真正的生活。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时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

3、、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发现不了学生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8)课前充分准备使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2、“问题导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基石   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最终的解决,没有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便再没了价值。因此,我们把问题解决作为“问题导学”模

4、式的基石。   “问题导学”模式突出了导学案的引导性、学习的自主性、小组的合作探究性和学生的充分展示性。学生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多深,学多宽等,都是在问题、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把握问题解决,就是把握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注重问题解决,就是注重学生成长的价值。   根据学科及内容,“问题导学”模式下的一节课可以是以其中一个环节为主,也可以同时融合几个环节,可分为自主课、展示课、反馈课、训练课、综合课等课型,从而实现了把握问题,让问题得到解决。  “传统模式”与“问题导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统课堂在预习、课中、课后,都缺乏可预测

5、性,而“问题导学”,对学生的每步学习都有组织、时间、空间的保障。确定了问题得到解决,就能够保障课改目标的顺利抵达。“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有哪些?“问题导学”是一种从教育思想、教育追求演化而来的教育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地实施,导学案的编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的落实、自主学习的安排、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达标检测的组织等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   1、导学案:推进“问题导学”的载体   “问题导学”提出问题是关键,传统课堂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问题的生成。那么我们该怎么在“问题导学”的模式下生成问题呢?其中

6、“导学案”就起了关键的作用,是推进“问题导学”的载体。“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及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各校有“学案”、“学道”、“学习单”等不同的称谓,实质都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   导学案的核心内容即问题设计。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转化为不同的探究问题,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分层,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来研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往往通过问题串导引学生进行学习。关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提出了7大原则:   原则1:目标引领性原则。在目标

7、的引领下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目标设计;   原则2: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原则3: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原则4: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原则5:任务驱动性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教师“亦步

8、亦趋”的依赖;   原则6:关联性原则。“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