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49759
大小:83.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7-31
《审美心理 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第七章审美心理第一节审美感知一、审美感知的含义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合称。感觉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它反映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的门户。美的事物引起人的美感,首先总要通过人的五官感觉,其它一切更高级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感觉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感觉与知觉的不同不在量上,而在质上。 二、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1、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侧重于具体表象时,总是力图使过去的经验中的情绪转而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形象感知与情绪记忆一同激活,笼罩着浓厚的主观情绪色彩;日常感知作为认识过程的起点,它要求局限于对象自身,对应于事理逻辑系统,情绪因素往往遭到压抑。2、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较之于日常感知,在捕捉对象的个别特征及时空的精微变化上来得更快捷、更有效。艺术家的审美感知往往带有专业的倾向,表现为专业性的敏感。音乐家对于声音和节奏,画家对于色彩和线条感受特别灵敏。 3、审美感知有整体性特点。感觉以反映事物个别属性为特点,只凭感觉,并不能直接把握对象的整体。但各个感官的感觉又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感觉总是迅速过渡为知觉,即对对象的完整反映。它更突出地表现着“统觉”的作用,对知觉内容和倾向孕涵更为内在的整体把握。 第二节审美想象一、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特殊作用1、想象使感受取得了超越现实时空的相对自由。2、想象使精神升腾远举,进入超越感性的理想境界。3、想象能激活潜意识、无意识,使之借助意象显示出来。 1、基本原理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就是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再造想象,它是接受者根据语言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想象。二、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的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领略到的乡间气息都是有差异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想象力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三、想象的类型接近联想初级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再造性想象高级想想创造性想象 1、接近联想——由于事物的时空接近而引起的联想叫接近联想。如:由五星红旗想到天安门,由天安门想到故宫和中山公园等。2、类似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类似而引发的联想叫类似联想。如:卖炭翁这个形象会使你联想到你曾见过和听到过的终年勤劳、备受欺凌的可怜老翁。艺术创造中广为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其心理依据都是类似联想。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与梦,丝雨与愁在轻、细两种特征上相类似。 3、对比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相反而产生的联想叫对比联想。如:卖炭翁的穷困生活想到掠夺者的奢侈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陶渊明诗“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也用了对比联想。4、通感——联想的特殊形式。指五官感觉在感受事物时互相挪移、交相为用等。在审美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去,送来缕缕青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杜牧《秋夕》中有“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5、创造性想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想象,如:白居易写《卖炭翁》所进行的想象。6、再造性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大脑中形成相关事物的新形象的想象。如:你读了《卖炭翁》,你的头脑中便会想象出自己的卖炭翁、黄衣使者,以及与诗中其他事物、景物相应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一般来说,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但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写小说时是创造性想象,欣赏小说时主要是再造性想象,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则必然会有改编者的创造性想象。 第三节审美情感一、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比较相联系之处:(1)二者产生的生理机制相同,都是大脑皮层指导和调节下内赃器官和腺体的内泌活动和变化所引起的内部体验。(2)审美情感必须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并且是日常情感的净化和提升。 相区别之处:1、日常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生理快感以及个人功利,而审美情感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2、日常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即渐淡忘。而审美情感具有意象性特征,意象使审美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审美情感被称为是一种“反思情感”。 (1)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二、审美情感的特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性。 三、“移情说”与“感物动情说”之比较“移情说”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首先提出的美学观点,它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作用,即通过主体意识活动,将人的情感灌注到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无情感的外物仿佛具有了生命与情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消失了,达到对象人格化为“自我”,“物我交融”的目的。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宇宙万物一气化生,外物的生命情态与人的情感能交互感应。“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就是“感物动情”说。 移情说把审美过程理解为情感向外物的单向投射,而中国的“感物动情”说则承认万物有生机,审美过程是物我双方交流共感的过程。移情说过分夸大主体作用,忽视对象自身的审美特征,忽视自然美的巨大价值;“感物动情”说,则重视对象自身的审美属性和价值,强调主客观的和谐统一。 第四节审美理解一、审美理解的概念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等直接达到对审美客体本质内容的理性把握,它浸透在诸多审美心理要素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构成一种非确定的、多义性的认识,有着“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特点。 二、审美理解的两种类型:1、前提性理解——依赖人的审美态度和知识储备(次要)。2、融会性理解——融会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之中(重要)。我国传统诗论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道出了审美理解与感知、想象、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临死前,突然“直声叫道:‘宝儿!宝儿!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那么,林黛玉在“你好”后面想说而又没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说这是临死前向宝玉告别问好;有的说这是临死前还关心宝玉,要他“好生珍重”;还有的说这是黛玉责备宝玉忘了前情不来看她——“好狠心”。其实,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在这里,他没有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黛玉此时此景的复杂心理,而是用“欲说还休”、“意在言外”的形象思维方法,极其出色的表达了黛玉丰富的内心活动,没有用一个概念,却收到了“品位无限,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这里,曹雪芹的审美理解与他的诸多心理因素达到了“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极致。 三、审美理解的特点1、审美理解与一般认识理解不同:认识理解借助独立的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判断推理的过程,要求概念的准确和内容的确定完整。而审美理解借助形象思维,理解寓于形象之中,是一种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中,并与之融为一体的非确定性的理解和非概念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多义性和流动性。 2、生动的形象性。美感中的理解因素,既有不脱离具体生动形象的体验,又在审美感受中包含着领悟、比较、推敲等理性思维活动。3、直接的领悟性。即在审美理解中,是直接通过对感性形象的接触和感知顿悟到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