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09252
大小:27.8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30
《【教学设计】《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都的秋》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王国文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作者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
2、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文章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教学目标:1、了解
3、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通过朗读领悟、合作探究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进而培养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
4、等相关知识和背景。2、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本文教学时数为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展示京城秋景图片,同时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交流:秋天来临之际,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示例:⑴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⑷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5、王实甫《西厢记》)⑸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板书课题和作者。)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二、作者简介,破题。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对郁达夫
6、的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归纳总结。⑴郁达夫,原名郁文。1896生,七岁入私塾,“九岁题诗四座惊”。1913赴日留学,1922回国。十年里受尽歧视、冷遇和屈辱,激起了他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⑵时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
7、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2、谈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
8、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郁达夫先生对故都的秋天是什么情感?用文本的语句回答。(喜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