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82880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30
《【教学设计】《杜甫诗二首》(语文北师大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曲周县第一中学张凤云教材分析:《杜甫诗二首》选自第二单元,《登高》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旅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全诗
2、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学生准备:1、预习诵读2、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
3、情境,导入新课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佳节前后,长江岸边,秋风凛烈地吹着,万木凋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有一位老人,他疾病缠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重阳节,本是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似乎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动荡,老人远离家乡,孤独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贫病交加,面对飘摇社稷,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吟出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设计意图】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
4、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创作背景引发诗人深沉的情感体验。二、走近作者,介绍背景1.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2.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
5、,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景的关系。三、倾情诵读,涵咏情致1、播放音频,聆听欣赏,领悟情感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
6、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四、课文研讨,品味鉴赏(一)赏悲秋画面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共写了几种景物?这首诗首
7、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江岸登高图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是诗人“转徙江湖间”孤独漂泊、老病无依的象征。2、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了几种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两种:无边落木、滚滚长江。——长江
8、落木图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